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

《變色龍之影》邀你一同調查「人到底是不是你殺的」

當這麼多巧合出現的時候,你還能說這是巧合嗎?
--《變色龍之影》邀你一同調查「人到底是不是你殺的」


對於巧合這件事,中國人常說是冥冥中自有註定。本不應該發生的,因為不明原因的影響,居然違背了統計學上的機率限制,這就是巧合

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經想要破解過「巧合其實不是巧合」的問題,所以他提出了「同時性(Synchronicity)」一詞試圖解釋這些超自然的現象(或是叫做共時性)。榮格發現,周遭發生相當多「有意義的巧合」事件,如果用巧合一詞解釋,實在一點說服力都沒有。他曾自問:明明機率這麼低的事,為什麼卻經常發生呢?

榮格認為,人類在生活與觀察時,會受到既有的潛意識影響,算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他這樣解釋此一現象:算命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結論經常發生,那是因為人會自動尋找「一致性」的關連,並且套用在實際生活上,至於那些「無關」的事件,大腦會選擇自動捨棄視而不見。

你懷疑自己不會這樣對號入座嗎?那麼這部小說可以當作你/妳的一項試金石。《變色龍之影The Chameleon's Shadow》敘述一位在伊拉克服役的中尉軍官查爾斯‧阿克蘭,在一次執勤中受到伊拉克叛軍的伏擊,導致頭部與臉部受到重創,左邊眼窩、顴骨、上颌骨碎裂。受爆炸裂片的切割,他的左臉有兩公分寬、半公分深、十公分長的開放性撕裂傷,左臉肌肉與神經都受到損傷,左眼也肯定報銷了。

經過幾個月回國治療後發現,這樣的創傷不但造成永久無法復原的恐怖外型,對病人的心理也發生質變,更慘的是連部隊也不要他了。阿克蘭開始過著恐懼接觸人群、害怕與人接觸、不信任、不太會表達情緒、過著遺世的生活……

運氣真的不錯,阿克蘭受到幾位心理醫師的妥善醫療追蹤,最後考慮到阿克蘭的急躁與攻擊性,最適合轉介到180幾公分高、110多公斤每天練舉重的女醫生傑克森那邊做長期治療。傑克森受到公立醫療信託機構雇用,專門提供非上班時間診療服務,不必常待在醫院而比較多外出看診。

暴躁的阿克蘭很難不被警方注意,原因是最近的連續暴力兇殘殺人事件中,有太多的「巧合」都跟阿克蘭脫不了身。阿克蘭曾在案發前就接觸過一位重傷者,甚至企圖對他動手過;阿克蘭還不小心「發現了」另一位死者的手機,而且中途幾次「失蹤」,連傑克森醫師都不清楚他的行蹤。非常薄弱的不在場證據,加上警方對罪犯的初步側寫「兇手介於18到25歲之間男性,可能是男妓/伴遊,也是/或是軍人或退伍軍人。毒癮可能是他賣淫的原因,有導致他突然發怒而傷人……」這麼多「巧合」集於一身,到底阿克蘭殺人了沒,連參與追蹤治療的三位醫生都沒辦法保證……

米涅‧渥特絲﹙Minette Walters﹚出生於一九四九年,曾以處女作《冰屋The Ice House》獲頒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約翰‧克雷西獎(John Creasey award)最佳新作,自此迅速建立了「心理驚悚小說女王」(The Queen of the Psychological Thriller)的稱號。

渥特絲每隔一至兩年就會推出一本新作,她後來的小說《女雕刻家The Sculptress》、《毒舌鉤The Scold's Bridle》、《暗室The Dark Room》、《回聲The Echo》、《暗潮The Breaker》、《蛇之形The Shape of Snakes》、《死巷Acid Row》、《狐狸不祥Fox Evil》等等也都受到讀者們極高評價,至少已經有五本小說已經被改變成電視劇演出。渥特絲最近出版的小說是《變色龍之影The Chameleon's Shadow》。

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《不怕小孩問》,就怕小孩不問


有一次跟朋友的家人們在海邊玩水,朋友五歲小女兒拉著她爸爸的手,表情一臉生澀的看著我,然後伸出一隻小手指對準『那邊』。「叔叔,你跟我把拔一樣那邊也有鬚鬚跟管管嗎?」

跟我朋友比起來,我應該比較不糗。

小孩的問題不在於小孩本身,在於他們的所作所為常打破社會規範,以致於讓周遭人陷入慌張失措的窘境,這些麻煩才叫問題。還記得電視上某個補給飲料的廣告嗎?一個男人原本無精打采,然後一瓶補給飲料下肚活力百倍,開始做伏地挺身之類的。不過苦等在一旁的太太卻嬌嗔「你是在等啥?」,老公卻無力的回答:「等你兒子睏。」

有小孩的生活有這麼難嗎?我們不都是從小孩開始長大的,這難道還需要補習不成?沒錯!如果有這樣的補習班,搞不好還真會趨之若鶩哩!請別忘了我們多數人所繼承自父母、朋友而來的「性知識」,大多數可都是未經科學驗證的「性常識」,一點算不上是知識。

不信?請試著處理以下狀況:

1. 小孩撞見你們正在演《色戒》,你要怎麼跟他/她解釋?如果他/她已經是國中生,又該說什麼?
2. 媽媽剛好不在,初次來潮的女兒只好問你,她會不會就這樣流血死掉,你要回答什麼?
3. 兩個小男生,脫光褲子互相研究下半身。你該插手,還是?
4. 看到自己兒子邀女同學回家,然後反鎖在房間裡一天一夜沒出來。
5. 國三女兒告訴你,她好像懷孕了。
6. 女兒拿已經拆封的保險套問妳,保險套要怎麼用才對。

難道你還在回想你那個時代的解決辦法?恐怕角色錯置後,連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己的送子鳥說法會有人相信。

這些棘手到不行的問題,或許就是慫恿《不怕小孩問》編輯群出這本書的動力。這本副標叫做「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」,包含十二章必問必答必處理的經典與延伸議題,像是愛摸性器官、青春期、同志、初體驗、性病、懷孕等重大議題。說實在,我不覺得有父母應該漏掉任何一章節。

跟其他同類書不太一樣的地方,是這本書對每個議題的解釋實在很細心。事件的始末,事情背後的醫學因素,解決的辦法,還有用對話表示的情節說明,絕對不會只有「點到為止」。比方說本書提到懷孕時,從前期要多留意女孩的衛生棉使用狀況、多做性前避孕防範,到懷孕該不該生下來,會有什麼缺點以及生下後的送養方式都詳實描述。

若不想生下來,墮胎有哪些方式,醫生是用什麼方式刮除、後遺症是什麼,或是會服下什麼藥物,這些墮胎藥物的原理又是什麼等等都會仔細說清楚(遇到專有名詞便用中英文對照)。我想對大多數父母來說,這些重要知識應該都也只一知半解吧?作者賈斯汀.里查森(Justin Richardson)、馬克.查斯特(Mark A. Schuster)兩位醫師,不但有豐富的心理學治療、青少年輔導經驗,更是專治這些難以啟齒的問題剋星。

雖然書名有點詼諧,但這一點都不會抹煞本書的專業,甚至每個有小孩的父母都該好好研讀。真的,現在做父母的不該擔心小孩問,你該擔心小孩不問。

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

黑與藍


黑與藍
作者/ 伊恩.藍欽 (Rankin, Ian)
編/譯者/ 黃政淵
出版社/ 臉譜出版社
出版日期/ 20071204
商品語言/ 中文/繁體
裝訂/ 平裝
「我一直問我自己一個問題,是我們警方放任命案發生,還是我們促使命案發生?」

很難說答案是哪一個,畢竟有犯罪的地方,就會出現警察。或許你可以辯解,警察總是在犯罪行為之後出現,可不是在犯罪之前。不過,罪犯到底是因為看不到警察才動手,還是因為警察剛離開才下手?如果沒有「警察走囉」這件事的鼓舞,犯罪真的會發生嗎?

會的,當然會發生。犯罪的動機跟警察有什麼關係?犯罪行為通常是此的獨立、如此的專斷、如此視其他人類如草芥一般蹂躪。警察的存在,只是證明犯罪行為具備高風險性而已。

但是《黑與藍》提供了第三種玩法。

蘇格蘭出現了一個自稱為「聖經強尼」的連環殺手,罪犯模仿著20年前另一位連環殺手「聖經約翰」的模式犯案。警方當然想把「聖經強尼」逮捕到手,終止這一連串恐怖的人事件,可是另一方面,正宗始祖「聖經約翰」更想把這討厭的傢伙幹掉。「聖經約翰」重出江湖是因為他受不了這位愛模仿他的「聖經強尼」。這真是太歲頭上動土,「聖經約翰」是獨一無二的,他不允許任何雜碎玷汙他的名聲。

雷博思探長因為認識死者,開始涉入此案進行獨立調查,他也是鑽研「聖經約翰」最深的警探。不過,就在追查「聖經強尼」的過程中,之前涉入的舊案突然展開內部調查,雷博思面臨涉入偽證的罪名,就連他自己都不確定事實是什麼。新舊案件都找上他,雷博思又要脫困又要辦案。就像莫非定律說的,事情真是永不嫌多。

警察要找兇手,前兇手也要找兇手,兇手則要躲黑白兩道大追殺。很詭異的兩條平行線,這下居然有了交集,還是三角大交集。到底是警察先抓到兇手,或是前兇手能先馳得點?前兇手、兇手都能順利逃脫?還是警察大展身手,一網打盡這批惡棍?我必須把這梗留給讀者。

提到《黑與藍》這故事就不能不提到雷博思警探,這位41歲、愛喝酒、離婚且菸癮極大的雷博思警探,很難相信當年背後的創作者伊恩.藍欽(Ian Rankin)竟然只有27歲。年紀這麼輕,卻能對複雜警界、罪犯心理、人際關係描寫得絲絲入扣,實在是非常不簡單的事。伊恩.藍欽現年48歲(1960年4月28日生於英國蘇格蘭菲佛郡),已經是英國家喻戶曉的文學小說家。雷博思探長系列目前共累積十七本,其中這本《黑與藍》榮獲1997年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,同時獲得美國推理小說作家協會愛倫坡獎提名。

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

逛北京,一探全球最頂尖的建築實驗場


猜猜看,現在去北京要看什麼?不管你看什麼,有一項千萬不能錯過:看建築。

西班牙馬德里北方有個海港畢爾包(Bilbao),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(The Guggenheim)就在那邊。每年,許多設計愛好者、遊客、旅者不遠千里迢迢,就為了一睹後現代解構主義建築大師法蘭克.歐文.蓋瑞(Frank Owen Gehry)的建築作品。

沒錯,一棟建築就有這麼強的吸引力。艾菲爾鐵塔、帝國大廈、羅浮宮、倫敦塔、杜拜帆船酒店、上海東方明珠塔、台北101大樓,這些舉世聞名的地標,它們的形狀、設計、造型是如此獨一無二,不但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前往瞻仰,甚至能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上揚。

那麼北京有什麼建築可以看?除了古典中國古典皇家建築群北京故宮博物院外,還有什麼新玩意兒嗎?如果你幾年沒重遊故地,或是你還沒去過北京城,那可以看的還真不少。

拜奧運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所賜,中國為了迎接奧運可在建築上下了不少功夫。大量嶄新巨型建築矗地而起,沒見過的、沒想過的、不太可能在地球上出現的建築這下一股腦都出現在北京。如果畢爾包的一座古根漢美術館就能吸引這麼多遊客前往駐足、瞻仰,那麼這數十倍以上的特色建築肯定會讓人嘆為觀止、大呼過癮吧!這也難怪有人會說,北京是一座「全球最頂尖的建築實驗場」。

這包含著名的鳥巢和水立方。鳥巢其實是國家體育場,水立方是國家游泳中心。前者以大量的柱狀架構堆積成外觀有如鳥巢的建築,後者則像極了一個方型的玻璃缸,然後裡頭堆滿了泡泡。遠處看,你不得不驚訝於設計大師們的獨具匠心。

除了奧運建築群,北京在最近也陸續增建許多具備後現代特色的大型建築,北京國家大劇院恐怕是最具爭議的建築之一。那是一個天安門旁的超大蛋型建築,乍看之下就跟羅浮宮前的三角型金字塔一樣刺眼,向上46公尺高、向下32公尺深,遠看就如同外星人的星際母船,巨大的體積只要你在天安門附近想不看到它都難。

搭乘國際線飛機到北京必經首都國際機場,這新的三號航站占地90.2萬平方公尺,可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機場,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有頂建築。沒概念?據估計,七年後流量將達到六千萬人次(相當於2.5倍台灣人口在進出機場),起降飛機五十萬架次,載運超過一百五十萬噸(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約9萬平方公尺,一年運輸兩千萬人次)。這麼大的機場,設計可非常壯觀,屋頂紅色的三角形裝飾,遠遠看就像一支紅色巨龍,也有人認為是一隻巨鳥,展翅在暗夜低空。

本書以北京目前20幾個經典新建築為主,分析它們的歷史、可看點,並搭配許多圖片,簡述其設計背景與建築故事。想去北京玩?千萬別錯過參與這場建築實驗盛宴!

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

《祖國》不管歷史怎麼變,有些答案就是不變


作者/ 羅伯特.哈里斯 (Harris, Robert)
編/譯者/ 許瓊瑩
出版社/ 如果出版社
出版日期/ 20080519
語言/ 中文/繁體
裝訂/ 平裝
歷史上偉大的國家興亡,完全是由於種族混合以至破壞了血統純潔所致。為了要防範這種災難的發生,國家必須盡到責任,採取防範的措施。
阿道夫·希特勒(Adolf Hitler)」
每個人都可能曾幻想過,如果歷史上某個事件改變了,那會發生什麼事?如果出版社出版的這本「如果」,就是一本這樣的書。《祖國(Fatherland)》作者大膽創造出一個場景,假設希特勒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,那麼戰後二十年的柏林會長什麼樣?歐洲會變成如何?世界又將會是什麼模樣?

要能這樣設定,必須有很嚴謹的歷史調查作為基礎。作者以1942年為一個時空分水嶺,凡是1942年以前的事件都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,而在這一年之後所發生的,則全部都是作者按照「合理推論」演化杜撰。讀者大可想像,書中世界的時空跟我們的時空在1942這一年開始以Y字形分裂,一端是我們現在,一端則是德國戰勝的世界。

故事背景大概是這樣:1942年後,蘇聯因為油料缺乏而陷絕境,除了少數叛軍外,幾乎全都被德國弭平。同為軸心國的日本被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無條件投降,就在同時,德國也自V2火箭發展出長程核子武器。美國為了擔心德國報復性攻擊,只好相互停戰,進入所謂冷戰時期。

歐洲其他國家幾乎都被佔領、消滅,原來的國界消失了(但很巧合,瑞士居然順利成為中立國),取代的是德國人建立的歐洲聯盟,沿用二戰期間德國的分割方式。(在英國第一次出版的《祖國》小說,封面是插有兩面國旗的凱旋門:「大德意志帝國」卍字旗與「歐盟」的國旗。諷刺的是這面歐洲聯盟的國旗,跟今日歐盟「國旗」設計幾乎一樣,同樣是藍底跟象徵同盟國會員的小星星,只不過在本書,歐洲用「馬克」而沒有歐元)。

故事發生在1964年的柏林,就在希特勒七十五歲誕辰前幾天。讓我們來看看帝國首席建築師亞伯特‧史皮爾(Albert Speer),靠著他絕越的設計頭腦,把柏林弄得多麼輝煌!

主角札菲爾‧馬栩(Xavier March)是一位黨衛軍警探,他正在偵辦某起離奇死亡案件。不同於往常他接觸的案件,死者是一位納粹高級官員,而且似乎跟政府某件不可告人的祕密有關,他還發現,蓋世太保正全面湮滅罪證中。

為了挖出更多證據,馬栩與查理‧瑪奎爾(Charlie Maguire)碰面,她是美國某報派駐柏林的記者,也是某位高官被暗殺時的可能證人之一。這個組合很妙,紀律與不羈、鐵血與浪漫,馬栩是「德國」到不行,查理則是有夠「老美」。有了查理的幫忙,馬栩得以看到全然不同的觀點,這女孩跟德國那種只會相夫教子的女孩全然不同。愈挖愈多,知道愈多也就愈發現事件的不單純,這個真相已經遠遠超過他倆可以負荷的極限……

祖國》混合了偵探情節、史實、虛構歷史、以及大量作者考證的資料。如同作者另一部《龐貝》一樣,羅伯特.哈里斯(Robert Harris)又再度創造了一個奇蹟。《龐貝》透過一位水利師艾提利的眼中,看到龐貝悲劇的背後故事。《祖國》則是透過馬栩這個角色,發現帝國背後的巨大真相。作者不但成功建構1942到1964年之間的德國歷史,描寫的層次也更高,讓這個易讀的小說不僅是帶給讀者冒險氛圍,恐怕更多的是不斷反思與對戰爭的反省

如同馬栩說的,「制服,它把穿著它的人給抹殺掉了。」唉,祖國啊祖國,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呢?

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
馬爾他之鷹:唯有靠跩與腦袋才能破案

如果讀者還會質疑經典的魅力,那《馬爾他之鷹(The Maltese Falcon)》就是一個幫忙大家複習經典之作的大好機會。

一部小說的閱讀過程,大概包含苦等與暢快兩種成分,按照功力會有不同比例,有些是苦等多一些,有些是暢快成分多一些。所謂「苦等」,是一種閱讀煎熬,是會在左手指感到頁數快結束時,「才」陸續出現關鍵劇情、角色、證據,而這些冒出來的「證物」,又似乎又跟前面98%的頁數內容毫不搭襯。不過別擔心,這離那該死的結局也沒剩幾頁,順著翻閱終將脫離被凌遲的苦痛。

「暢快」這種成分是你不願放下書的原因,是作者在營造魔幻場域時的吸引力,或是讀者願意稱之為「閱讀動力」。期待下一頁的誘惑,緊湊的劇情讓人寧可憋著等待進廣告時間也不願意停下來。喔,對了,你不必憋著忍耐,閱讀是少數可以不受此限制的娛樂。

若不是經典,你是不會願意等待的。如果是經典,你也無法忍住不翻下一頁。

一個充滿謊言的委託案,再加上五句話裡有四句是在呼弄你的委託人,等於你根本不知道誰(可惡,連委託人名字也是假的)委託你找什麼(是的,你不知道要找什麼)。好啦,就算處境是這麼慘烈吧!想不想知道私家偵探山姆.史貝德(Sam Spade)如何偵破這起懸案呢?答案是:用拍案叫絕的方式偵辦。

從辣妹委託人走進偵探辦公室起,連環效應便開始轉動。原本不過是一個簡單的「尋人委託」,卻演變成折損史貝德合夥人的一起兇殺案,讓他背負殺友奪人妻重嫌。更沒想到的是,這些故事背後,都跟一件古老的寶藏有關係。我們的主人翁史貝德必須解開「馬爾他之鷹」的秘密,不然不僅無法洗刷自己的冤屈,還可能見不着明天的太陽!

史貝德在書中的形象,讓人不禁聯想到(但可能年輕一點)勞勃狄尼洛(Robert De Niro)或是西恩潘(Sean Penn)的那張嘴臉。從頭到尾,分明手頭根本就沒幾張牌,可是就愛表現出信心滿滿,連說話都一副「要就說,不講拉倒的態度」、「老子不稀旱」的態度,這傢伙到底再跩什麼啊?尤其是有些噴飯的對話,身處險境依舊表現酷到不行。不過讀者諸君別忘了,這可是推理的世界,用腦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式,史貝德就是有辦法能扭轉局勢。

六十幾年前(1941年),《馬爾他之鷹》曾被改編成電影(台譯《梟巢喋血戰》),由大師級人物約翰赫斯頓(John Huston)執導(曾導過等電影《紅磨坊》),後來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,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。裡面瀟灑倜儻、穿著大風衣帶帽子形象的史貝德,由美國傳奇影星亨佛萊鮑嘉(Humphrey Bogart)飾演(如果你老到看過《北非諜影(Casablanca)》,男主角就是「他」),或許可以幫助你想像一下這位後世奉為經典的超級偵探。











北非諜影 電影海報











馬爾他之鷹 電影海報

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

為何用矇眼的《十七石天使》代表正義?


十七石天使》(The 17 Stone Angels)


「所以這尊被矇著眼睛的雕像就代表正義?」


「對,因為她什麼都看不到


故事發生在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。某日,米蓋爾.傅納多( Miguel Fortuna )警官被老闆叫進辦公室,受命支援一位美國來的女調查員。


沒錯,又有美國人冤死在貪污腐敗盛行的阿根廷,這場調查正是因為死因疑點過多才引起美國官方注意。傅納多警官很明白調查不會有什麼結果,因為這美國人正是死於他的槍下,而更好笑的是,指使動手的正是自己的老闆。調查自己犯的案子?當證物室的鑰匙就是由自己保管,當你能隨時隨地竄改筆錄的時候,任誰都難以讓案情「水落石出」。


既然這樣,還有什麼好查的?別說破案,要再繼續石沈大海一百年應該都不成問題吧!不過所謂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傅納多警官原以為殺他不過是「替天行道」,但事實是自己正被捲進一個巨大的陰謀中。而這個陰謀,居然勾起了傅納多警官的「司法正義」,沒錯,這一個名詞在阿根廷已經消失很久很久了。


作者史都華.柯恩(Stuart ArcherCohen)的確夠大膽的。在我們熟悉的偵探小說裡,「總有人死掉」是一個公式(至少一人以上受害,或是遺失、消失、失蹤些什麼物件);「歹徒」出現後就會出現「偵探」(歹徒是設局者,偵探就是解迷者);「歹徒」一定要是出現過的人物(歹徒愈早出場才能顯出作者功力,表示曲折離奇;歹徒若在最後一頁才出現,可看性就大打折扣)……有太多太多模式可變形、可仿效。但柯恩很大膽,把原先官兵捉強盜模式的偵探遊戲,變成官兵即為強盜的雙重身份。傅納多警官是主角,但也是裡面的殺人兇手。


想要閱讀這部小說,有兩點一定要先明白。第一,書中所描繪的阿根廷治安極度惡劣,索賄、貪污、繳保護費就跟納稅一樣自然,讀者們先要適應這種社會價值。在那邊,所謂的正義,是幫受害者找到兇手;而正義的代價,是民眾必須花點小錢打通關節(索賄),甚至於偶而做點偽證。所以請不要先把傅納多警官看成是「絕對壞人」,他不過是在某種社會下的「相對正常人」罷了。在那種環境下,某些行為甚至於不是出自於自願,而是肇因於「同儕都這麼做,所以我也該這樣」。


第二,事實上,自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,阿根廷就開始不斷累積債務與發生通貨膨脹,人民生活每況愈下。阿根廷政府在90年代開始實施貿易自由化等一連串制度,希望改善經濟,不過後來證明幾乎失敗。2002年,阿根廷失業率達到25%、貨幣貶值75%,到了2005年,才降到11.4%(台灣在2005年12月失業率約3.86%)。腐敗加速貪污,貪污增進腐敗,這故事背後有一個很寫實的現況。


所以,傅納多警官就是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。讀者朋友不難想見,阿根廷居民是多瞧不起警察,但是又不能不依賴警察。面對這些「白道流氓」,大家一定都是以「能不打交道則免」的心態面對。


是良心發現嗎?是革命情感的二度燃燒?傅納多警官雖然在一灘爛泥裡打滾,但是他有他的警察哲學,他也不願意做「非法」的事情。簡言之,他有自己的一套司法正義標準。


沒錯,故事剛開始就像一般偵探小說正要結束的樣貌:兇手、證物一應俱全,這還有什麼好查、好寫的?不過,最有趣的也正在此處,你面對餘下的95%頁數,自恃裡面肯定充斥著曲折離奇的緣由在內,腦裡不斷運轉閃爍著其中必有蹊蹺的警告,然後忍不住一頁一頁向下翻。


眼尖的讀者會發現我還沒交代所謂的「殺人動機」,這恐怕要留給讀者們自己動手挖掘。老闆叫你殺掉那傢伙,你殺了,但你並不知道為何要殺。人是死了,但是死的過程有點離奇,疑點重重。當你瞭解越多,你會發現案情還真不單純,人死不過是某件事的起點罷了,決不是終點。而且,傅納多警官如果不「真的」破了這個案子,就永遠無法知道整個事件的全貌。


這是一個掙扎。如果不符合正義標準,他就懶得理這死去的傢伙;但一旦達到正義標準,他會想找出「兇手」。你想過嗎?如果你是傅納多警官,這案子到底要不要破案?「兇手」又該是誰?


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

《龐貝》,重現一個歷史悲劇的始末


書名/龐貝
作者/羅伯特.哈里斯 (Harris, Robert)
出版社/如果
文/薛良凱

「我們的城市。一千年後,甚至更久。……我們的神殿,我們的圓形劇場,我們的街道擠滿說各種語言的人。……遠在各個皇帝變成塵土,帝國煙消雲散之後,我們建造的一切依然屹立。」
--龐貝女巫,於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前幾日



到了拿坡里,我才知道這距離著名的維蘇威火山(Vesuvio)不遠,地圖上看,從拿坡里到維蘇威的距離,其實跟龐貝到威蘇威一樣,差距可能不到幾公里。或許我當時不該自問這個笨問題:為何同在的周圍拿坡里、諾拉(Nola)一點事都沒有,唯獨龐貝消失了?是不是該去龐貝找個答案?

這個疑惑讓我的旅程轉向,抱著半朝聖的心態,坐上搖擺的義大利公車,開始順著海邊公路前往龐貝。

你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,龐貝保存的狀態絕對比你想像的要好。這是一個諾大的城市,阡陌交通、屋瓦樓閣、澡堂浴池應有盡有。某個豪宅的後院,花園裡甚至還有活到今日的葡萄樹。女巫的占卜結果是對了,在羅馬帝國消逝後多年,龐貝依然存在,而且至今都仍屬於一千多年前的那同一群子民,我們不過是那群「說各種語言的人」。

那麼,到底龐貝是怎麼被毀滅(考古上應該說被「保存」才對)的?看過探索頻道後的我,其實不能理解會有居民在火山爆發時,選擇不願意離開而寧可留下來避難。尤其當你就站在龐貝廣場凝望威蘇威時,火山口居然這麼近!當時的火柱與雷電聲一定嚇壞了所有的居民吧!

如果你真想知道答案,那麼閱讀《龐貝》會是最快的選擇。

這一本書從兩個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災難,一個是年輕的主角水利師艾提利;另一個則是從奴隸出身卻政商權力兩頭抓的財主安普萊。

羅馬人為了讓各城鎮能有水可用,發明了一種叫做奧古斯塔(Aqua Augusta)的高架水道工程,就在火山爆發前幾日,幾個城鎮供水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中斷。沒有水可以飲用,這幾個沿岸城鎮隨時都會發生暴動,這可驚動了海軍總司令米西諾、自然學者老普林尼。他們被初出茅廬的艾提利說服,只要提出援助,派人堵住了特定的位置,供水就可以馬上恢復。

艾提利在找出水源中斷原因的過程中,明白了邪惡商人如何以賄賂方式取得用水權,並藉著控制水源獲取大量財富。金錢腐蝕人心,權力腐蝕人性,外表光鮮亮麗的龐貝民選執政官背後,其實窩藏一堆腐敗、骯髒、利益交換與卑鄙行徑。他們願意花錢資助維修水道,為的根本不是有沒有水喝,而是有沒有錢賺。難怪有人會把這場大毀滅矛頭指向天譴,而非自然災害。

儘管所有不幸都齊備,上天也準備好降下災禍,偏偏安普萊的貌美女兒葛麗亞,竟然愛上了這位正直的水利師。到底壞人會不會獲得應有的懲罰?好人能否逃過一劫終成眷屬?隨著本書剩下的頁數不斷減少,緊張程度卻呈反比無限增加,直到你翻完最後一頁為止,你的心跳終於可以停止竄升。

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

這輩子希望能《蓋自己的房子》


我有一個夢(I have a dream.)。」是美國人權英雄馬丁‧路德‧金恩博士(Martin Luther King, Jr.)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演講的名言。是啊,誰沒有夢呢?

不可否認的,我們夢想有時候多到現實難以承擔,重到能力難以負荷,所以它也就一直維持在「夢」的狀態。有些夢是可以實現的,原因在於你暫時不得其法;或許暫時你還不懂怎麼做,而不是你沒能力辦到。

比方說蓋自己的房子。

你想蓋自己的房子嗎?如果你有土地、有舊宅,可以學一下「全能住宅改造王」那樣,聘請一位高手設計師,找位好監工(最好是自己)改變一下住的環境。如果只有土地,那就要想辦法了解鋼筋水泥構屋、木造構屋、輕鋼構屋的不同,可以蓋的面積是多少,以及大概要準備多少錢。如果你沒土地也沒舊屋,如何覓土地、增值稅高不高、怎麼找設計師、了解容積率等等都是必修學分。

房子要辦公、自己住,功能與設計各有不同,但如果是要做一個「自己住的民宿」,那麼,選擇農地建農舍是不是更棒?(聽不少朋友說自己要蓋民宿,其實是想把自己家弄得很可愛,讓外觀與內在像民宿一樣,而不是真的要做旅館。)說實在的,這點子真是太棒啦!當我每次從雪山隧道進入宜蘭地域,附近漂亮的小屋就吸引著我,難道這只是夢想嗎?

這是夢嗎?《蓋自己的房子》恰巧就有這一個案例。

宜蘭員山,在1,500平方米的基地面積上,一部份靠縣府休閒農場補助350萬,一部份靠自己貸款700萬,就這樣建起1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、126平方米的樓地板面積的「水草人家」。這是一座環顧四周都是水池,水與人共構的建築,遠遠看去就像座水上城堡。打開窗戶,坐在屋簷平台下,伸出雙腳就能輕碰水面,幾個大人、小孩在涼夏擺動小腳丫,這才是人生。

另一個吸引我的:嘉義竹崎,蔡陶覓得一塊靠近市區的農地,花了400萬買地600坪、300多萬蓋屋,就這樣,一幢兩層樓、古色古香的典雅房舍就這樣誕生。一樓磚造、二樓木造,用了很多傳統台灣建材,便宜又耐用,這是蔡陶自己的設計。為了留給自己一個自然環境,保留四週大量樹木,空氣清新、鳥語花香,自然連住在這的人都變得不一樣了。

書中蒐羅的二十五個案例每個都有其特色,看來是作者為了不同購屋、建屋、買地、改建需求所安排的,而且分鋼筋混凝土、木構造、鋼構造三大類,樣式幾乎面面俱到。除了大量的照片,每個案例所附的平面圖真是幫了想像的大忙,這能在照片與圖面間相互參照,當然,這也是留給讀者們日後能「偷」的方便。當然,造價(包括土地、設計、各種建材費用等等)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,每個案例後面都會有附表詳細解說。

看圖就會?是沒這麼簡單,作者每案都訪問屋主,把最難搞的地方整理分享。像是灌漿、牆面、防水、監工,如何整地、裂掉怎麼辦、為何上黑色油漆、如何處理家人反對,甚至於怎麼籌錢、為什麼要變更設計等等都挖出來。既然前人幫你嚐過一遍,就沒必要繼續走冤枉路。

除了案例,或許你想知道一些基本常識與建築法規。比方說,農地上面蓋屋需要符合幾項條件,其中農地面積不得少於2.5分(約756坪)、坡度不得超過30度等等。另外像是建蔽率、容積率如何查詢,又有哪些相關建築規範等等,外行人一定看得眼花撩亂,所幸以上這些在本書的「蓋房子know how解析」都有提到,這也算是上是「入門第一課」吧。

如果你真有一個夢,這是你面對現實的時刻了。蓋自己的房子,真的一點都不難;就算你不想真的蓋,這本書也能讓你夢得更真實、更豐富。

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

讓你感動的宗教探險家:《玄奘西遊記》

有幾個理由是我見到這本書,就非要翻翻不可的原因。當看到封底的一句話,我就了解,我必須帶它回家,我一定要盡快讀完它。

感情上,《西遊記》曾是我私人擁有的第一本小說。儘管國小注音版本刪節了很多故事,去西天取經也只遇到蜘蛛精、金銀角大王兩則。不過,金蟬子轉世的高僧唐三藏、齊天大聖孫悟空、金箍棒、觔斗雲,這些印象一輩子都在腦海裡,成了我幼時幻想的最佳素材。

大學時上過中國民間文學課,教材之一便是《西遊記》,那是我第一次閱讀完整版本的《西遊記》。透過老師解釋,驚異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的「經典」多有趣,詼諧、揶揄、機智、友誼,這本書並不會輸給今日排行榜上任何一本暢銷書。到這時候,我才明白在此之前,我到底粗心糟蹋了多少本經典!

我們已經知道《西遊記》是本神話、宗教小說,內容則多為虛構,事實上唐三藏去西天時並沒有孫悟空的護航,更不會有豬八戒、鐵扇公主或是牛魔王想吃唐僧的肉,當然,最後唐僧也沒抵達「靈山」成仙變佛。但是這本《玄奘西遊記》雖然也有「西遊記」三字,但跟吳承恩所寫的神怪小說內容不一樣。《玄奘西遊記》講述的是玄奘的真實故事,包括誰是玄奘、玄奘為什麼與如何到西方取經,以及他回國後,又繼續從事些什麼樣的工作。

作者錢文忠,是中國最年輕的印度學、佛學與梵學專家。2006年10月,錢文忠受到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邀請,開始在每集節目中講述玄奘的故事。這本書,就是以論壇的講稿為主,再不斷增補、潤飾而成,其中還添加不少珍貴的圖片。

玄奘西遊記》有必要出一本書嗎?對讀者來說,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講幾段有孫悟空版本的《西遊記》內容,但真實歷史上,你對西遊了解多少?玄奘不但是佛學大家、翻譯家、自創宗門的大師,還是有膽識的探險家、文學家、以及外交家。玄奘的紀錄,不但讓我們了解西域到印度各古國的社經真實面貌,也彌補了印度無史書記載的憾事。事實上,古代印度不喜歡記載歷史,而印度的歷史如果沒有晉代的法顯、唐代的玄奘以及明代的馬歡這些紀錄,恐怕印度將會只留下「傳說時代」。

玄奘西遊記》明顯廣泛的借用了幾本重要著作:包括《大唐西域記》以及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,但讓我頗感意外的是,《玄奘西遊記》雖然企圖完整重現一千四百年前的故事,不過卻不吝嗇使用今天普羅大眾聽得懂的話去描述。為了帶讀者重回現場,錢文忠會用很精確(或是說詼諧)的譬喻,簡單到那句話讓你一看就能理解。

玄奘出家八年以後,到了二十一歲才正式受戒,受『具足戒』。如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,只有到那個時候,才是大學本科畢業。」

那麼,玄奘在哪邊受「具足戒」呢?

在鎮江寶華山上有一個寺廟叫隆昌寺,可能是中國唯一沒有佛像的寺廟,而且也沒有山門,只有一扇非常小的偏門,小到什麼地步呢,現代社會裡吃得太胖的人恐怕過不去。這個寺廟在當時好比是『佛教的哈佛』,中國乃至東南亞的好多方丈、住持,都是在這裡受具足戒而正式成為僧人的。」

除了寫得有趣,內容也反轉了讀者對玄奘大師西行的印象。不如《西遊記》記載般輕鬆,唐王並沒有賜唐三藏御弟,反而因為與吐番關係緊張,唐政府頒佈任何人不得出境的禁邊令。玄奘等不到護照核發下來,只好私闖邊界,其實他是偷偷從涼州偷渡出國的。

玄奘也不像《西遊記》或是《大話西遊》演得那般愛碎碎唸、懦弱、膽小,相反的,玄奘似乎比橫越撒哈拉沙漠挑戰人類極限的林義傑還要厲害。他隻身走完沙漠、穿過中阿邊境到阿富汗(只靠皮製水壺和運氣),還見證了當時就高聳矗立的巴米揚大佛。面對不知道多少起的強盜、土匪打劫,他都靠勇氣與大愛感化了對方,甚至讓原先是祆教或是婆羅門教徒的盜匪改信佛教。
玄奘一生都在宣揚佛法,靠著一股信仰的力量,他的耐心與勇氣讓我們感動,他的故事讓人感到不可思義。

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。」玄奘臨終前這樣告訴弟子。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:我願意把我修的這一切回報,給人世間仍然活著的人。這,就是玄奘。


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

牛仔不想忙、巧克力能當錢,這都是因為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


科普文章要寫得好看並不簡單,偏偏有專業知識的人似乎特別喜愛賣弄,總會加油添醋以豐富內容,只可惜,並不是所有讀者都愛看那些東西。


如果要我選,我會說篇幅長短不重要,講重點比註解多過本文的描述更好;若是用故事體書寫,過程又能帶有那麼一點點「Wow(喔~)」的感覺,讀起來就有趣多了。


儘管大家都懂(但願這些教授們也明白),把科普文章寫得簡短、有趣還是非常不容易。如果各位讀過Thomas Friedman的《世界是平的》、或是Jared M. Diamond的《槍砲、病菌與鋼鐵》,就會瞭解他們的成就,不僅成功寫出了一本有創新觀點的書,更重要的是讀者們都讀得懂。


如果你愛看這樣簡潔、有趣、容易閱讀的書,那麼《貿易打造的世界(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: Society, Culture, And The World Economy)》會很合你的脾胃。


貿易打造的世界》是集結中國史學者Kenneth Pomeran、以及拉丁美洲史學者Steven Topik在《世界貿易雜誌(World Trade Magazine)》所發表的文章,分析從1400年起的地球貿易演進狀況。每篇都只有三、五頁,很快就觸及重點,讓你立刻獲得一種概念。更重要的,本書沒有「中心」觀念,所以東方、西方社會在描述上一律平等。


就多數人的記憶所知,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靠貿易維繫,而且個人、區域性、國際性貿易天天都在各地發生。午餐吃的魚肉,說不定是來自日本或挪威遠洋漁業,星巴克的美人魚杯子下印著Made in China,如果你想知道咖啡來自哪裡,摩卡、蘇拉維西、越南、巴西會馬上閃過你的腦海,而且台灣最近也開始有小規模咖啡栽植,雖然產量相對稀少得可憐。


現代是一個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。近二、三十年內出生的人類,會以為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秩序與生活型態固定於某種定型狀態,似乎一切都如此「理所當然」。真的是「理所當然」嗎?一點也不,單純的答案背後,可能包含許多經濟學、政治學、行銷學的因子在裡面,而且件件都是「其來有自」。不信請看本書描寫的:



  • 你一定不知道,巧克力曾是一種貨幣;不但是貨幣,而且還有「僞幣」。許多不肖商人,把吃過的可可豆(咖啡原料)殼內塞進適量的黏土,密合後根本分不清真假,混充當真的「錢」使用。

  • 說到以物易物,魁塔卡人可說是經典。你如果想跟魁塔卡人交易,請先把東西擺在200步遙的石頭上,如果魁塔卡人想交易,會走過去拿起你的「貨」,再把他自己的手工藝品放在同一位置等你去拿。接下來,魁塔卡人會走回剛剛他站的位置,保留安全距離等你走過去拿,然後,恐怖的「交易」就此展開。等你一到原位,魁塔卡人會火速向你奔來,這裡的規則是:誰搶到貨,貨就是誰的。偏偏,魁塔卡人是巴西的飛毛腿,你不會贏的。「除非本地跛腳或患痛風,或因其他原因而行走緩慢的人願意失去它的產品,否則不建議和魁塔卡人進行談判或實物交易。」一位法國人這樣建議他的讀者。


  • 巴西是少數因為一件商品而得到國名的國家。儘管土耳其叫火雞、希臘這個字的意思是油脂,不過這兩個國家卻沒有以生產火雞、豬油著稱。


  • 原本應該是世界第一本商務指南的《馬可波羅遊記》,在當時卻被歸類為奇聞軼事,甚至是將運河(人造河川)、煤炭(會起火燃燒的黑石)、石油(能點火的黑水)視為「荒誕奇聞」,以致錯失許多跨國商機。


  • 中國的紙幣曾一度像今日的美鈔,具備難以偽造的價值,更是全球貿易者身分的象徵。西方不少人,以「持有」這些高級貨幣為身分象徵,而不在乎實際面額大小。


  • 好,儘管我們都知道牛仔好忙,但你知道牛仔為什麼不去當「牛」仔,反而整天只知道耍槍?牛仔跟牛發生了什麼關係?牛仔為什麼失業了?


  • 現在西方人愛吃的薯條,原料馬鈴薯在以前只有窮人才會想要吃,就跟以前窮人才吃地瓜葉一樣。這個曾經整船被倒進黑水溝的食物,如何翻身上桌?


  • 台灣因成為荷蘭殖民而開始栽種蔗糖,但凡淪為蔗糖產地的殖民區生態必然遭受浩劫,社會因利益不公變成M型社會,往往爆發動亂與流血,例如亞買加、古巴與菲律賓等等,幾乎沒有例外。你知道為何唯有台灣是一個例外嗎?你知道這是中國重稻政策救了台灣嗎?


  • 一位在中國因走私被捕的葡萄牙水手,在獲釋後評論中國司法要比歐洲公平太多了!不但提供辯護機會,而且還允許詰問對方證人,以及允許自己把手放在自己信仰的聖書上發誓所言為真。這一年,歐洲正以火刑伺候女巫,烤打問案是一種常態。


  • 最後,也是我以前就搞不懂的。為什麼黑奴會被賣到美洲去做工,而不是美洲印地安人去非洲工作?或是乾脆在非洲建立殖民地,這樣不是更方便?(值得留意的是,非洲有2/3的非沙漠土地,至少有40 000種以上的植物,森林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1%)


答案很簡單,因為這是一個由「貿易打造的世界」。但聰明的讀者,我知道你們不會滿意、更不會滿足這樣攏統的答案。如果想知道更深入的答案,恐怕就只能靠Kenneth Pomeran與Steven Topik這兩位的生花妙筆來幫助你了。

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

只有十二個故事的《第十三個故事》

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:隨手拿起一本書,眼光不小心被幾個關鍵字捕捉,然後就順著那幾個字一句句讀下去,接著是一行一行、一段一段、一頁又一頁,掉進作者設的局、擺的陣,直接摔入故事的場景。

這時候,四周都變得安靜,你像是坐在小劇場的最前排,看著台上人物即席演出。電光火石、感人肺腑,你的目光有如高效能追蹤式攝影機,跟著主角不斷變換場景,捕捉每位角色臉上的表情。緊張、刺激、感動!是的,你就身處在現場!直到,捷運尖銳的鈴聲提醒你,抱歉,你又坐過站了。

這是《第十三個故事》陪伴我的第三個上班日,也是連續三天坐過頭的日子。

可惡,我怎麼這麼沒有自制力,居然輸給作者的誘惑!儘管這現象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,但作者字裡行間重新提醒了我:作者、書與讀者這三者之間,確實有一種奇怪的絲線相連。當你在閱讀時,這絲線自書頁詭異的向你延伸(就像發芽一樣),直到把你與書本相連;接下來,書本與故事相連,你就像是成功撥接上網,進入另一個異次元空間。

第十三個故事》很快就讓人撥接成功,而且難以下線。

沒錯,說故事是一種力量,聽故事的人往往分不清真實成分有多少。如果說故事的人夠高明,聽者會渾然進入「這故事是真的」環境中。有多少人會抱著「喔不,這本書內容一定都是虛構吧」的心情去閱讀呢?我猜,一定剛好顛倒過來,一但開始閱讀,只要你「撥接成功」,你就會忘記真實性與現實的存在,而且真的、假的在閱讀時又有這麼重要嗎?

書中主角瑪格麗特在父親的古書店中幫忙,從小就喜歡閱讀各種怪書;古書店每天開店的交易並非是主要獲利來源,重要的是每年數次古籍買賣。這工作對她來說十分清閑,每天沒幾個人上門,所以能把大多數時間留給閱讀。她寫過幾篇文章,應該是屬於某種評論其他作家的論文吧,而我猜,那一定不太好下嚥。

另一位主角溫特是一位寫故事高手,年事已高的她出版過很多好書。她不喜歡張揚,低調與刻薄的她,甚至編造身世欺騙記者與書評。溫特名氣很大,但她的書並非是瑪格麗特喜歡的那種「古書」,瑪格麗特向來對「活人作者」沒多大興趣。但這次,溫特破天荒向瑪格麗特發出邀約,希望瑪格麗特幫忙寫自己的傳記。瑪格麗特不明白為何找上她,但是好奇心讓她決定一試……

為了說服她自己的判斷,瑪格麗特決定先做些功課。很不幸的,她挑的第一本就是家中珍藏(讀者別忘了她家是開古書店的)、溫特早期已經絕版的《十三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》。

瑪格麗特寫到
我讀到第十二個〈美人魚的故事〉之際,開始感到一陣焦慮,一股與故事無關的焦慮在攪動,使我心神不寧:我右手拇指告訴我一個訊息:沒剩幾頁了。這個訊息讓我愈來愈心煩,直到我把書翻過來一看,沒錯,第十三個故事一定非常簡短。」

愛讀書的各位一定不陌生吧!「沒剩幾頁了。」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發生在你所愛的每一本書上?啊,沒錯,真不希望書就這樣結束了!真希望有個盼望的結局!

但瑪格麗特後來失望了:空白!偏偏這一本書裡面只有十二個故事,沒錯,第十三個故事消失了。我想,瑪格麗特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上了溫特的當,下決心一定要讀到那第十三個故事,不管用什麼方法。(好險,看到這裡故事才進行了30頁,左手拇指告訴我還有三、四百頁可以看。為什麼?為什麼?為什麼只有十二個故事?溫特說的真相又是什麼?可惡的Diane Setterfield!)

流暢的故事加上精確的描述,難怪這本書一直讓我在淡水-新店線奔馳、錯過、下車掉頭、錯過……,相信各位也必定難以免俗。借用瑪格麗特看《水孩兒》的經驗,請各位讀者「請先確定坐在安全的地方,否則千萬別讀這本書。」不然,失神從高腳椅上摔下來一定會很痛。

從這裡可以看到瑪格麗特她家的書店,官方網站:http://www.thethirteenthtale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