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2009年第一季閱讀大回顧
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
瀑布
為什麼說他是鐵漢?他為了正義,個人榮辱全不當一會事,所有禁忌都可以視而不見,只要能抓到兇手!為什麼說他柔情?前女友婕兒是自己現任老闆,關係有點小曖昧;新女友琴恩,是本次的案情關係人,兩人相知相惜;這次他收了個「女徒弟」席芳,個性跟他師父的固執簡直一個模子出來的。
一如慣例,在伊恩的書裡,有很多讓人發出會心一笑的句子:
「你知道警方是怎樣辦案的。在證明清白之前,全世界都是有罪的。」雷博思說。
「我以為是反過來:證明有罪之前,都是清白的。」
「我想,你把我們跟律師搞混了。」
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
《變色龍之影》邀你一同調查「人到底是不是你殺的」
--《變色龍之影》邀你一同調查「人到底是不是你殺的」
對於巧合這件事,中國人常說是冥冥中自有註定。本不應該發生的,因為不明原因的影響,居然違背了統計學上的機率限制,這就是巧合。
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經想要破解過「巧合其實不是巧合」的問題,所以他提出了「同時性(Synchronicity)」一詞試圖解釋這些超自然的現象(或是叫做共時性)。榮格發現,周遭發生相當多「有意義的巧合」事件,如果用巧合一詞解釋,實在一點說服力都沒有。他曾自問:明明機率這麼低的事,為什麼卻經常發生呢?
榮格認為,人類在生活與觀察時,會受到既有的潛意識影響,算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他這樣解釋此一現象:算命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結論經常發生,那是因為人會自動尋找「一致性」的關連,並且套用在實際生活上,至於那些「無關」的事件,大腦會選擇自動捨棄視而不見。
你懷疑自己不會這樣對號入座嗎?那麼這部小說可以當作你/妳的一項試金石。《變色龍之影The Chameleon's Shadow》敘述一位在伊拉克服役的中尉軍官查爾斯‧阿克蘭,在一次執勤中受到伊拉克叛軍的伏擊,導致頭部與臉部受到重創,左邊眼窩、顴骨、上颌骨碎裂。受爆炸裂片的切割,他的左臉有兩公分寬、半公分深、十公分長的開放性撕裂傷,左臉肌肉與神經都受到損傷,左眼也肯定報銷了。
經過幾個月回國治療後發現,這樣的創傷不但造成永久無法復原的恐怖外型,對病人的心理也發生質變,更慘的是連部隊也不要他了。阿克蘭開始過著恐懼接觸人群、害怕與人接觸、不信任、不太會表達情緒、過著遺世的生活……
運氣真的不錯,阿克蘭受到幾位心理醫師的妥善醫療追蹤,最後考慮到阿克蘭的急躁與攻擊性,最適合轉介到180幾公分高、110多公斤每天練舉重的女醫生傑克森那邊做長期治療。傑克森受到公立醫療信託機構雇用,專門提供非上班時間診療服務,不必常待在醫院而比較多外出看診。
暴躁的阿克蘭很難不被警方注意,原因是最近的連續暴力兇殘殺人事件中,有太多的「巧合」都跟阿克蘭脫不了身。阿克蘭曾在案發前就接觸過一位重傷者,甚至企圖對他動手過;阿克蘭還不小心「發現了」另一位死者的手機,而且中途幾次「失蹤」,連傑克森醫師都不清楚他的行蹤。非常薄弱的不在場證據,加上警方對罪犯的初步側寫「兇手介於18到25歲之間男性,可能是男妓/伴遊,也是/或是軍人或退伍軍人。毒癮可能是他賣淫的原因,有導致他突然發怒而傷人……」這麼多「巧合」集於一身,到底阿克蘭殺人了沒,連參與追蹤治療的三位醫生都沒辦法保證……
米涅‧渥特絲﹙Minette Walters﹚出生於一九四九年,曾以處女作《冰屋The Ice House》獲頒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約翰‧克雷西獎(John Creasey award)最佳新作,自此迅速建立了「心理驚悚小說女王」(The Queen of the Psychological Thriller)的稱號。
渥特絲每隔一至兩年就會推出一本新作,她後來的小說《女雕刻家The Sculptress》、《毒舌鉤The Scold's Bridle》、《暗室The Dark Room》、《回聲The Echo》、《暗潮The Breaker》、《蛇之形The Shape of Snakes》、《死巷Acid Row》、《狐狸不祥Fox Evil》等等也都受到讀者們極高評價,至少已經有五本小說已經被改變成電視劇演出。渥特絲最近出版的小說是《變色龍之影The Chameleon's Shadow》。
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
黑與藍

很難說答案是哪一個,畢竟有犯罪的地方,就會出現警察。或許你可以辯解,警察總是在犯罪行為之後出現,可不是在犯罪之前。不過,罪犯到底是因為看不到警察才動手,還是因為警察剛離開才下手?如果沒有「警察走囉」這件事的鼓舞,犯罪真的會發生嗎?
會的,當然會發生。犯罪的動機跟警察有什麼關係?犯罪行為通常是此的獨立、如此的專斷、如此視其他人類如草芥一般蹂躪。警察的存在,只是證明犯罪行為具備高風險性而已。
但是《黑與藍》提供了第三種玩法。
蘇格蘭出現了一個自稱為「聖經強尼」的連環殺手,罪犯模仿著20年前另一位連環殺手「聖經約翰」的模式犯案。警方當然想把「聖經強尼」逮捕到手,終止這一連串恐怖的人事件,可是另一方面,正宗始祖「聖經約翰」更想把這討厭的傢伙幹掉。「聖經約翰」重出江湖是因為他受不了這位愛模仿他的「聖經強尼」。這真是太歲頭上動土,「聖經約翰」是獨一無二的,他不允許任何雜碎玷汙他的名聲。
雷博思探長因為認識死者,開始涉入此案進行獨立調查,他也是鑽研「聖經約翰」最深的警探。不過,就在追查「聖經強尼」的過程中,之前涉入的舊案突然展開內部調查,雷博思面臨涉入偽證的罪名,就連他自己都不確定事實是什麼。新舊案件都找上他,雷博思又要脫困又要辦案。就像莫非定律說的,事情真是永不嫌多。
警察要找兇手,前兇手也要找兇手,兇手則要躲黑白兩道大追殺。很詭異的兩條平行線,這下居然有了交集,還是三角大交集。到底是警察先抓到兇手,或是前兇手能先馳得點?前兇手、兇手都能順利逃脫?還是警察大展身手,一網打盡這批惡棍?我必須把這梗留給讀者。
提到《黑與藍》這故事就不能不提到雷博思警探,這位41歲、愛喝酒、離婚且菸癮極大的雷博思警探,很難相信當年背後的創作者伊恩.藍欽(Ian Rankin)竟然只有27歲。年紀這麼輕,卻能對複雜警界、罪犯心理、人際關係描寫得絲絲入扣,實在是非常不簡單的事。伊恩.藍欽現年48歲(1960年4月28日生於英國蘇格蘭菲佛郡),已經是英國家喻戶曉的文學小說家。雷博思探長系列目前共累積十七本,其中這本《黑與藍》榮獲1997年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,同時獲得美國推理小說作家協會愛倫坡獎提名。
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
《祖國》不管歷史怎麼變,有些答案就是不變

要能這樣設定,必須有很嚴謹的歷史調查作為基礎。作者以1942年為一個時空分水嶺,凡是1942年以前的事件都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,而在這一年之後所發生的,則全部都是作者按照「合理推論」演化杜撰。讀者大可想像,書中世界的時空跟我們的時空在1942這一年開始以Y字形分裂,一端是我們現在,一端則是德國戰勝的世界。
故事背景大概是這樣:1942年後,蘇聯因為油料缺乏而陷絕境,除了少數叛軍外,幾乎全都被德國弭平。同為軸心國的日本被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無條件投降,就在同時,德國也自V2火箭發展出長程核子武器。美國為了擔心德國報復性攻擊,只好相互停戰,進入所謂冷戰時期。
歐洲其他國家幾乎都被佔領、消滅,原來的國界消失了(但很巧合,瑞士居然順利成為中立國),取代的是德國人建立的歐洲聯盟,沿用二戰期間德國的分割方式。(在英國第一次出版的《祖國》小說,封面是插有兩面國旗的凱旋門:「大德意志帝國」卍字旗與「歐盟」的國旗。諷刺的是這面歐洲聯盟的國旗,跟今日歐盟「國旗」設計幾乎一樣,同樣是藍底跟象徵同盟國會員的小星星,只不過在本書,歐洲用「馬克」而沒有歐元)。
故事發生在1964年的柏林,就在希特勒七十五歲誕辰前幾天。讓我們來看看帝國首席建築師亞伯特‧史皮爾(Albert Speer),靠著他絕越的設計頭腦,把柏林弄得多麼輝煌!
主角札菲爾‧馬栩(Xavier March)是一位黨衛軍警探,他正在偵辦某起離奇死亡案件。不同於往常他接觸的案件,死者是一位納粹高級官員,而且似乎跟政府某件不可告人的祕密有關,他還發現,蓋世太保正全面湮滅罪證中。
為了挖出更多證據,馬栩與查理‧瑪奎爾(Charlie Maguire)碰面,她是美國某報派駐柏林的記者,也是某位高官被暗殺時的可能證人之一。這個組合很妙,紀律與不羈、鐵血與浪漫,馬栩是「德國」到不行,查理則是有夠「老美」。有了查理的幫忙,馬栩得以看到全然不同的觀點,這女孩跟德國那種只會相夫教子的女孩全然不同。愈挖愈多,知道愈多也就愈發現事件的不單純,這個真相已經遠遠超過他倆可以負荷的極限……
《祖國》混合了偵探情節、史實、虛構歷史、以及大量作者考證的資料。如同作者另一部《龐貝》一樣,羅伯特.哈里斯(Robert Harris)又再度創造了一個奇蹟。《龐貝》透過一位水利師艾提利的眼中,看到龐貝悲劇的背後故事。《祖國》則是透過馬栩這個角色,發現帝國背後的巨大真相。作者不但成功建構1942到1964年之間的德國歷史,描寫的層次也更高,讓這個易讀的小說不僅是帶給讀者冒險氛圍,恐怕更多的是不斷反思與對戰爭的反省。
如同馬栩說的,「制服,它把穿著它的人給抹殺掉了。」唉,祖國啊祖國,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呢?
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馬爾他之鷹:唯有靠跩與腦袋才能破案

一部小說的閱讀過程,大概包含苦等與暢快兩種成分,按照功力會有不同比例,有些是苦等多一些,有些是暢快成分多一些。所謂「苦等」,是一種閱讀煎熬,是會在左手指感到頁數快結束時,「才」陸續出現關鍵劇情、角色、證據,而這些冒出來的「證物」,又似乎又跟前面98%的頁數內容毫不搭襯。不過別擔心,這離那該死的結局也沒剩幾頁,順著翻閱終將脫離被凌遲的苦痛。
「暢快」這種成分是你不願放下書的原因,是作者在營造魔幻場域時的吸引力,或是讀者願意稱之為「閱讀動力」。期待下一頁的誘惑,緊湊的劇情讓人寧可憋著等待進廣告時間也不願意停下來。喔,對了,你不必憋著忍耐,閱讀是少數可以不受此限制的娛樂。
若不是經典,你是不會願意等待的。如果是經典,你也無法忍住不翻下一頁。
一個充滿謊言的委託案,再加上五句話裡有四句是在呼弄你的委託人,等於你根本不知道誰(可惡,連委託人名字也是假的)委託你找什麼(是的,你不知道要找什麼)。好啦,就算處境是這麼慘烈吧!想不想知道私家偵探山姆.史貝德(Sam Spade)如何偵破這起懸案呢?答案是:用拍案叫絕的方式偵辦。
從辣妹委託人走進偵探辦公室起,連環效應便開始轉動。原本不過是一個簡單的「尋人委託」,卻演變成折損史貝德合夥人的一起兇殺案,讓他背負殺友奪人妻重嫌。更沒想到的是,這些故事背後,都跟一件古老的寶藏有關係。我們的主人翁史貝德必須解開「馬爾他之鷹」的秘密,不然不僅無法洗刷自己的冤屈,還可能見不着明天的太陽!
史貝德在書中的形象,讓人不禁聯想到(但可能年輕一點)勞勃狄尼洛(Robert De Niro)或是西恩潘(Sean Penn)的那張嘴臉。從頭到尾,分明手頭根本就沒幾張牌,可是就愛表現出信心滿滿,連說話都一副「要就說,不講拉倒的態度」、「老子不稀旱」的態度,這傢伙到底再跩什麼啊?尤其是有些噴飯的對話,身處險境依舊表現酷到不行。不過讀者諸君別忘了,這可是推理的世界,用腦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式,史貝德就是有辦法能扭轉局勢。
六十幾年前(1941年),《馬爾他之鷹》曾被改編成電影(台譯《梟巢喋血戰》),由大師級人物約翰赫斯頓(John Huston)執導(曾導過等電影《紅磨坊》),後來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,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。裡面瀟灑倜儻、穿著大風衣帶帽子形象的史貝德,由美國傳奇影星亨佛萊鮑嘉(Humphrey Bogart)飾演(如果你老到看過《北非諜影(Casablanca)》,男主角就是「他」),或許可以幫助你想像一下這位後世奉為經典的超級偵探。

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
為何用矇眼的《十七石天使》代表正義?

《十七石天使》(The 17 Stone Angels)
「所以這尊被矇著眼睛的雕像就代表正義?」
「對,因為她什麼都看不到」
故事發生在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。某日,米蓋爾.傅納多( Miguel Fortuna )警官被老闆叫進辦公室,受命支援一位美國來的女調查員。
沒錯,又有美國人冤死在貪污腐敗盛行的阿根廷,這場調查正是因為死因疑點過多才引起美國官方注意。傅納多警官很明白調查不會有什麼結果,因為這美國人正是死於他的槍下,而更好笑的是,指使動手的正是自己的老闆。調查自己犯的案子?當證物室的鑰匙就是由自己保管,當你能隨時隨地竄改筆錄的時候,任誰都難以讓案情「水落石出」。
既然這樣,還有什麼好查的?別說破案,要再繼續石沈大海一百年應該都不成問題吧!不過所謂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傅納多警官原以為殺他不過是「替天行道」,但事實是自己正被捲進一個巨大的陰謀中。而這個陰謀,居然勾起了傅納多警官的「司法正義」,沒錯,這一個名詞在阿根廷已經消失很久很久了。
作者史都華.柯恩(Stuart ArcherCohen)的確夠大膽的。在我們熟悉的偵探小說裡,「總有人死掉」是一個公式(至少一人以上受害,或是遺失、消失、失蹤些什麼物件);「歹徒」出現後就會出現「偵探」(歹徒是設局者,偵探就是解迷者);「歹徒」一定要是出現過的人物(歹徒愈早出場才能顯出作者功力,表示曲折離奇;歹徒若在最後一頁才出現,可看性就大打折扣)……有太多太多模式可變形、可仿效。但柯恩很大膽,把原先官兵捉強盜模式的偵探遊戲,變成官兵即為強盜的雙重身份。傅納多警官是主角,但也是裡面的殺人兇手。
想要閱讀這部小說,有兩點一定要先明白。第一,書中所描繪的阿根廷治安極度惡劣,索賄、貪污、繳保護費就跟納稅一樣自然,讀者們先要適應這種社會價值。在那邊,所謂的正義,是幫受害者找到兇手;而正義的代價,是民眾必須花點小錢打通關節(索賄),甚至於偶而做點偽證。所以請不要先把傅納多警官看成是「絕對壞人」,他不過是在某種社會下的「相對正常人」罷了。在那種環境下,某些行為甚至於不是出自於自願,而是肇因於「同儕都這麼做,所以我也該這樣」。
第二,事實上,自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,阿根廷就開始不斷累積債務與發生通貨膨脹,人民生活每況愈下。阿根廷政府在90年代開始實施貿易自由化等一連串制度,希望改善經濟,不過後來證明幾乎失敗。2002年,阿根廷失業率達到25%、貨幣貶值75%,到了2005年,才降到11.4%(台灣在2005年12月失業率約3.86%)。腐敗加速貪污,貪污增進腐敗,這故事背後有一個很寫實的現況。
所以,傅納多警官就是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。讀者朋友不難想見,阿根廷居民是多瞧不起警察,但是又不能不依賴警察。面對這些「白道流氓」,大家一定都是以「能不打交道則免」的心態面對。
是良心發現嗎?是革命情感的二度燃燒?傅納多警官雖然在一灘爛泥裡打滾,但是他有他的警察哲學,他也不願意做「非法」的事情。簡言之,他有自己的一套司法正義標準。
沒錯,故事剛開始就像一般偵探小說正要結束的樣貌:兇手、證物一應俱全,這還有什麼好查、好寫的?不過,最有趣的也正在此處,你面對餘下的95%頁數,自恃裡面肯定充斥著曲折離奇的緣由在內,腦裡不斷運轉閃爍著其中必有蹊蹺的警告,然後忍不住一頁一頁向下翻。
眼尖的讀者會發現我還沒交代所謂的「殺人動機」,這恐怕要留給讀者們自己動手挖掘。老闆叫你殺掉那傢伙,你殺了,但你並不知道為何要殺。人是死了,但是死的過程有點離奇,疑點重重。當你瞭解越多,你會發現案情還真不單純,人死不過是某件事的起點罷了,決不是終點。而且,傅納多警官如果不「真的」破了這個案子,就永遠無法知道整個事件的全貌。
這是一個掙扎。如果不符合正義標準,他就懶得理這死去的傢伙;但一旦達到正義標準,他會想找出「兇手」。你想過嗎?如果你是傅納多警官,這案子到底要不要破案?「兇手」又該是誰?
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
《龐貝》,重現一個歷史悲劇的始末

書名/龐貝
作者/羅伯特.哈里斯 (Harris, Robert)
出版社/如果
文/薛良凱
「我們的城市。一千年後,甚至更久。……我們的神殿,我們的圓形劇場,我們的街道擠滿說各種語言的人。……遠在各個皇帝變成塵土,帝國煙消雲散之後,我們建造的一切依然屹立。」
--龐貝女巫,於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前幾日
到了拿坡里,我才知道這距離著名的維蘇威火山(Vesuvio)不遠,地圖上看,從拿坡里到維蘇威的距離,其實跟龐貝到威蘇威一樣,差距可能不到幾公里。或許我當時不該自問這個笨問題:為何同在的周圍拿坡里、諾拉(Nola)一點事都沒有,唯獨龐貝消失了?是不是該去龐貝找個答案?
這個疑惑讓我的旅程轉向,抱著半朝聖的心態,坐上搖擺的義大利公車,開始順著海邊公路前往龐貝。
你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,龐貝保存的狀態絕對比你想像的要好。這是一個諾大的城市,阡陌交通、屋瓦樓閣、澡堂浴池應有盡有。某個豪宅的後院,花園裡甚至還有活到今日的葡萄樹。女巫的占卜結果是對了,在羅馬帝國消逝後多年,龐貝依然存在,而且至今都仍屬於一千多年前的那同一群子民,我們不過是那群「說各種語言的人」。
那麼,到底龐貝是怎麼被毀滅(考古上應該說被「保存」才對)的?看過探索頻道後的我,其實不能理解會有居民在火山爆發時,選擇不願意離開而寧可留下來避難。尤其當你就站在龐貝廣場凝望威蘇威時,火山口居然這麼近!當時的火柱與雷電聲一定嚇壞了所有的居民吧!
如果你真想知道答案,那麼閱讀《龐貝》會是最快的選擇。
這一本書從兩個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災難,一個是年輕的主角水利師艾提利;另一個則是從奴隸出身卻政商權力兩頭抓的財主安普萊。
羅馬人為了讓各城鎮能有水可用,發明了一種叫做奧古斯塔(Aqua Augusta)的高架水道工程,就在火山爆發前幾日,幾個城鎮供水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中斷。沒有水可以飲用,這幾個沿岸城鎮隨時都會發生暴動,這可驚動了海軍總司令米西諾、自然學者老普林尼。他們被初出茅廬的艾提利說服,只要提出援助,派人堵住了特定的位置,供水就可以馬上恢復。
艾提利在找出水源中斷原因的過程中,明白了邪惡商人如何以賄賂方式取得用水權,並藉著控制水源獲取大量財富。金錢腐蝕人心,權力腐蝕人性,外表光鮮亮麗的龐貝民選執政官背後,其實窩藏一堆腐敗、骯髒、利益交換與卑鄙行徑。他們願意花錢資助維修水道,為的根本不是有沒有水喝,而是有沒有錢賺。難怪有人會把這場大毀滅矛頭指向天譴,而非自然災害。
儘管所有不幸都齊備,上天也準備好降下災禍,偏偏安普萊的貌美女兒葛麗亞,竟然愛上了這位正直的水利師。到底壞人會不會獲得應有的懲罰?好人能否逃過一劫終成眷屬?隨著本書剩下的頁數不斷減少,緊張程度卻呈反比無限增加,直到你翻完最後一頁為止,你的心跳終於可以停止竄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