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

親愛的孔子老師

親愛的孔子老師

作者  /  吳甘霖

出版社 / 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 / 2010/02/04

商品語言 / 中文/繁體



超級推薦這一本書,真的非常好看。作者從子貢的觀點,將論語變成一篇篇有趣的生動的故事,尤其是每段末的子貢筆記,寫的很深入、很讓人反覆咀嚼。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讀啊!推薦大家。

讀後感請恕我以後有空寫吧~~


(我看完後覺得,這樣來讀論語,才能讓人真的懂論語!!)
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
2009年第一季閱讀大回顧

2009年已經過了三個多月,在今年初,你看了哪些好玩的、有趣的、感人落淚的好書呢?

從大環境看,今年景氣冷颼颼,大家對「理財」的無奈,相對也反映在書市銷售暢銷排行上。財經理財類書籍宛如失控的經濟般同樣失去靈驗,更多人想回歸基本面,從管理、自我檢視、個人技能提升上重新找到「振興機會」。而另一方面,心靈、勵志、愛情、親子類的書大受歡迎,大家都希望再找到那份好久沒出現過的「感動」與「愛」。期待透過一趟閱讀旅程,能暫時拋開無力插手的經濟大環境,重拾心中最純真、原始的那份感覺。

能夠在景氣寒冬中,抱著好書讀上整晚,那真是一種溫暖的享受。這裡,我們將與讀者們分享2009年第一季中,我們透過銷售市場觀察到的好書與閱讀趨勢。有些相信你已經讀過了,有些則還沒列入閱讀規劃中,無論如何,我們都認為你不該錯過這些好書。

因電影、電視劇推波助瀾的書、原聲帶

今年有好幾部賺到我熱淚的電影,如果還沒看這些電影的讀者,千萬不要錯過!就在電影推波助瀾下,同名的電影原聲帶、電影改編小說、電影原著小說也頗受讀者歡迎。有一些是原著小說乏人問津,一但躍上大螢幕後,故事變得有聲有色。而且透過俊男美女的演技與對話,更讓小說情節多了幾分想像空間。

送行者: 禮儀師的樂章》講述一位交響樂團男子無故被裁員,跟太太回老家後無意間成為殯葬禮儀師的日片,而他太太的反對、他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投入、社會貶抑觀感的衝突,成為故事裡最具有張力的主軸。相信很多人在沒看過這部電影前,會對於殯葬工作充滿負面印象,這部片將徹底顛覆你的刻板認知。

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電影改編自費茲傑羅於的短篇小說,靈感來自馬克吐溫說的:「如果我們能夠出生時80歲,隨著年華老去,卻逐漸接近18歲,人生一定更美好……」在電影中,小老頭班傑明‧巴頓一出生就因怪病被遺棄,隨者歲月增長,週遭的人慢慢死去,他卻愈來愈年輕。在同名小說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中,集結費茲傑羅七篇短篇,你會訝異他的文字居然也能讀出一股爵士風。而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電影原聲帶裡的紐奧良爵士經典,曲曲勾人靈魂,我其實電影都還沒散場,就有等一下務必買來聽的衝動!

有時候提到小說《Q&A》反而不如《貧民百萬富翁》或是《Slumdog Millionaire》知名度來得高。博學教授跟貧民窟裡無名小子,誰比較有機會答對十二道比《百萬小學堂》」題目還難數倍的益智遊戲?沒想到,貧民窟出身的無名小子居然全都答對了。這是作弊?這是湊巧?當這無名小子用血淚告訴你答案的時候,你會發現天公只疼憨人。

看過凱特.溫斯蕾、雷夫.范恩斯主演《我願意為妳朗讀》的讀者,一定會被徐林克的「溫柔筆觸」所吸引。而在《暮光之城》和吸血鬼帥哥愛德華大談戀愛的貝拉,多少影迷期待「何不把貝拉咬一口變吸血鬼算了?」《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》一方面揭露感情「真實」的一面,其實都是虛假的謊言,而追尋真愛的過程,遠比帳面上來得辛苦。

透過電影,我們看到文字文學視覺化後的另一種美。

女王與敗犬

景氣愈來愈差,男人愈來愈沒用,找到一個好男人比在路上被隕石砸到還難!到底我是一隻敗犬,還是一位女王?其實,這問題跟禪門公案一樣,敗犬可以是女王,女王也可以是敗犬,與其當個敗犬,不如當個女王吧!(順便一提,「敗犬」日文原字為「負犬」,是指沒有伴侶的女性,如同沒有戀愛或未婚的男人又叫「光棍」,是一種戲謔的稱呼。)

31歲,到了一個分水嶺,我要往哪裡走?沒有答案嗎?山本文緒《31歲又怎樣》的31則短篇,或許能給你個到底該不該「定下來」、「往前衝」的指引。《一個人的老後》不只是討論獨身女子終老問題,未婚、離婚、喪偶的單身女性都該思考這問題:老了之後誰會照顧妳?再婚的可能有多大?30年後日子到底該怎麼過?

忘記是哪位朋友說的:愛情,還沒領受到時是幻想,遇到時是掙扎,相處時需要忍耐,離開時卻是一種大解脫。《愛情沒那麼美好》用11則短篇故事揭開愛情的「真實面貌」,不用虛假的糖衣,用雙手強力掰開的雙眼看感情的現實。不過,人就是這麼奇怪,如同作者嘎然而止的篇章,殘留著濃濃的不知所措。彷彿愛情這件事,就算外包裝已經貼上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」來警告你,無論如何你就是想自己來試試看……

嗯?妳要怪誰?買本《所有男人都是消耗品》來看吧!

幽默與趣味是解悶良藥

景氣愈差,就愈要依賴幽默感過日子。

當在誠品敦南B2電視牆上看到長腿蜘蛛的表情時,我不禁噗哧一笑。《昆蟲Life秀》是法國人導演的動畫,裡面有幾個靈魂人物,像是蜜蜂、瓢蟲、蒼蠅、蜘蛛,影片中充滿法式幽默,感覺就像看盧貝松的電影《終極殺陣(Taxi)》,只不過挑釁的對象從警察換成了其他昆蟲。這種「法式幽默」,超適合幽默感日益減少的你。

麥克阿瑟將軍在國會告別演說的名言「老兵不死,只是凋零(Old soldiers never die, they just fade away.)」讓我想到人老了,就一定要任其凋零嗎?《不老騎士》是講在台灣有十七個八十多歲的老人,就是不願意任其凋零,突發奇想要用「歐兜邁」騎1139公里征服「福爾摩沙」。老人裡面兩位曾經罹患癌症、四位需配戴助聽器,五位高血壓、八位心臟疾病,然而每一位老先生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。對了,還有人現在才要考駕照。他們能成功圓夢嗎?

日劇與推理的世界

喜愛推理的讀者們,不知道你喜不喜歡玩網路上用Flash做的一種密室小遊戲?沒玩過一定要快點試試,保證會讓你愛不釋手。(可以用搜尋引擎找「密室遊戲」或是「逃脫遊戲」)密室遊戲是一部推理的縮影、解謎的視覺化,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簡單版、能自己動手找答案的推理小品。
推理小說當然不允許讀者自己動手翻找,我們只能隨故事主人翁的行為,數著頁數逐漸來到封底,慢慢接近真相的源頭。推理的魅力不是答案,而是抽絲剝繭的過程。

去年底日本終於播完日劇《流星之絆》,在日本關東地區創下15.81%的收視率。這部改編自日本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原著小說,果然日劇跟小說一樣大受好評。故事描述三個十四年前父母雙亡的兄妹,如何在法律追訴期前抓到兇手?東野老師另一部《放學後》,則是女校男老師無意間捲入一場殺人事件,兇手是老師、本校學生還是不知名仇家?看完之後,你會發現現在的高中女生可不是好惹的。

宮部美幸今年初有許多中文版推理小說上市:《樂園》、《鄰人的犯罪》、《火車》。其中受人矚目的是《模仿犯》續集《樂園》。一如記者前畑滋子說的,「我想知道那棟房子知道的一切。土井崎家為什麼選擇那樣的人生?為什麼可以堅守祕密直至時效已過?為什麼荻谷等知道這一切呢?」沒錯,真夠吊人胃口的:「我想知道,我想解開謎底。」

有陰陽魔界味道的《必需品專賣店》,是史蒂芬金透視人性慾望的又一鉅作。這家店標榜「凡是你心裡的任何秘密渴望,都能在這專賣店買到」。只不過為了得到心目中的「必需品」,你必須付出一些代價!唉,景氣歹年冬,做什麼都不順心,連購物慾被微薄薪資消滅殆盡。如果街頭巷尾也開家《必需品專賣店》連鎖店,人人有求必應,那該有多好呢?

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

不只是《我們的戰爭》,也是內心的戰爭

備註:本書大田出版社即將出版,敬請期待。

善於說故事與影像化寫作的荻原浩,在《我們的戰爭》裡再一次給讀者鮮明如同看電影般視覺體驗,一頁一頁像連續劇般的劇情,很難忍住不繼續往後翻。《我們的戰爭》描寫生活在現代的健太,因為碰上時空風暴,跟二次大戰航空隊員吾一交換了身分,兩個人因為外貌長得一模一樣,所以被誤認為彼此。

健太所到的世界,是戰爭、搶奪、重紀錄、尊榮譽的時代,不過健太這個現代年輕人,卻抱著日本在二戰中即將戰敗的心情,經常以逃避與事不關己的心情面對。

而來到現代的吾一,卻因強烈的軍人責任感與愛國心對這個「未來」產生疑惑。吾一無法理解大家拼命保衛的國家,六十年後怎麼會淪落成如此不堪?荻原浩巧妙的利用歷史人物錯置的矛盾,拐彎抹角批判時下日本年輕人的軟弱、無能與墮落。

雖然身分交換是經常出現的老套電影情節,但荻原浩仍能在其間料理出完全不同的菜色,讓讀者陷入不斷擔憂「到底回不回得來啊?」的故事漩渦裡。真不虧是善於說故事的荻原浩!

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

《祖國》不管歷史怎麼變,有些答案就是不變


作者/ 羅伯特.哈里斯 (Harris, Robert)
編/譯者/ 許瓊瑩
出版社/ 如果出版社
出版日期/ 20080519
語言/ 中文/繁體
裝訂/ 平裝
歷史上偉大的國家興亡,完全是由於種族混合以至破壞了血統純潔所致。為了要防範這種災難的發生,國家必須盡到責任,採取防範的措施。
阿道夫·希特勒(Adolf Hitler)」
每個人都可能曾幻想過,如果歷史上某個事件改變了,那會發生什麼事?如果出版社出版的這本「如果」,就是一本這樣的書。《祖國(Fatherland)》作者大膽創造出一個場景,假設希特勒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,那麼戰後二十年的柏林會長什麼樣?歐洲會變成如何?世界又將會是什麼模樣?

要能這樣設定,必須有很嚴謹的歷史調查作為基礎。作者以1942年為一個時空分水嶺,凡是1942年以前的事件都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,而在這一年之後所發生的,則全部都是作者按照「合理推論」演化杜撰。讀者大可想像,書中世界的時空跟我們的時空在1942這一年開始以Y字形分裂,一端是我們現在,一端則是德國戰勝的世界。

故事背景大概是這樣:1942年後,蘇聯因為油料缺乏而陷絕境,除了少數叛軍外,幾乎全都被德國弭平。同為軸心國的日本被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無條件投降,就在同時,德國也自V2火箭發展出長程核子武器。美國為了擔心德國報復性攻擊,只好相互停戰,進入所謂冷戰時期。

歐洲其他國家幾乎都被佔領、消滅,原來的國界消失了(但很巧合,瑞士居然順利成為中立國),取代的是德國人建立的歐洲聯盟,沿用二戰期間德國的分割方式。(在英國第一次出版的《祖國》小說,封面是插有兩面國旗的凱旋門:「大德意志帝國」卍字旗與「歐盟」的國旗。諷刺的是這面歐洲聯盟的國旗,跟今日歐盟「國旗」設計幾乎一樣,同樣是藍底跟象徵同盟國會員的小星星,只不過在本書,歐洲用「馬克」而沒有歐元)。

故事發生在1964年的柏林,就在希特勒七十五歲誕辰前幾天。讓我們來看看帝國首席建築師亞伯特‧史皮爾(Albert Speer),靠著他絕越的設計頭腦,把柏林弄得多麼輝煌!

主角札菲爾‧馬栩(Xavier March)是一位黨衛軍警探,他正在偵辦某起離奇死亡案件。不同於往常他接觸的案件,死者是一位納粹高級官員,而且似乎跟政府某件不可告人的祕密有關,他還發現,蓋世太保正全面湮滅罪證中。

為了挖出更多證據,馬栩與查理‧瑪奎爾(Charlie Maguire)碰面,她是美國某報派駐柏林的記者,也是某位高官被暗殺時的可能證人之一。這個組合很妙,紀律與不羈、鐵血與浪漫,馬栩是「德國」到不行,查理則是有夠「老美」。有了查理的幫忙,馬栩得以看到全然不同的觀點,這女孩跟德國那種只會相夫教子的女孩全然不同。愈挖愈多,知道愈多也就愈發現事件的不單純,這個真相已經遠遠超過他倆可以負荷的極限……

祖國》混合了偵探情節、史實、虛構歷史、以及大量作者考證的資料。如同作者另一部《龐貝》一樣,羅伯特.哈里斯(Robert Harris)又再度創造了一個奇蹟。《龐貝》透過一位水利師艾提利的眼中,看到龐貝悲劇的背後故事。《祖國》則是透過馬栩這個角色,發現帝國背後的巨大真相。作者不但成功建構1942到1964年之間的德國歷史,描寫的層次也更高,讓這個易讀的小說不僅是帶給讀者冒險氛圍,恐怕更多的是不斷反思與對戰爭的反省

如同馬栩說的,「制服,它把穿著它的人給抹殺掉了。」唉,祖國啊祖國,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呢?

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

《龐貝》,重現一個歷史悲劇的始末


書名/龐貝
作者/羅伯特.哈里斯 (Harris, Robert)
出版社/如果
文/薛良凱

「我們的城市。一千年後,甚至更久。……我們的神殿,我們的圓形劇場,我們的街道擠滿說各種語言的人。……遠在各個皇帝變成塵土,帝國煙消雲散之後,我們建造的一切依然屹立。」
--龐貝女巫,於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前幾日



到了拿坡里,我才知道這距離著名的維蘇威火山(Vesuvio)不遠,地圖上看,從拿坡里到維蘇威的距離,其實跟龐貝到威蘇威一樣,差距可能不到幾公里。或許我當時不該自問這個笨問題:為何同在的周圍拿坡里、諾拉(Nola)一點事都沒有,唯獨龐貝消失了?是不是該去龐貝找個答案?

這個疑惑讓我的旅程轉向,抱著半朝聖的心態,坐上搖擺的義大利公車,開始順著海邊公路前往龐貝。

你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,龐貝保存的狀態絕對比你想像的要好。這是一個諾大的城市,阡陌交通、屋瓦樓閣、澡堂浴池應有盡有。某個豪宅的後院,花園裡甚至還有活到今日的葡萄樹。女巫的占卜結果是對了,在羅馬帝國消逝後多年,龐貝依然存在,而且至今都仍屬於一千多年前的那同一群子民,我們不過是那群「說各種語言的人」。

那麼,到底龐貝是怎麼被毀滅(考古上應該說被「保存」才對)的?看過探索頻道後的我,其實不能理解會有居民在火山爆發時,選擇不願意離開而寧可留下來避難。尤其當你就站在龐貝廣場凝望威蘇威時,火山口居然這麼近!當時的火柱與雷電聲一定嚇壞了所有的居民吧!

如果你真想知道答案,那麼閱讀《龐貝》會是最快的選擇。

這一本書從兩個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災難,一個是年輕的主角水利師艾提利;另一個則是從奴隸出身卻政商權力兩頭抓的財主安普萊。

羅馬人為了讓各城鎮能有水可用,發明了一種叫做奧古斯塔(Aqua Augusta)的高架水道工程,就在火山爆發前幾日,幾個城鎮供水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中斷。沒有水可以飲用,這幾個沿岸城鎮隨時都會發生暴動,這可驚動了海軍總司令米西諾、自然學者老普林尼。他們被初出茅廬的艾提利說服,只要提出援助,派人堵住了特定的位置,供水就可以馬上恢復。

艾提利在找出水源中斷原因的過程中,明白了邪惡商人如何以賄賂方式取得用水權,並藉著控制水源獲取大量財富。金錢腐蝕人心,權力腐蝕人性,外表光鮮亮麗的龐貝民選執政官背後,其實窩藏一堆腐敗、骯髒、利益交換與卑鄙行徑。他們願意花錢資助維修水道,為的根本不是有沒有水喝,而是有沒有錢賺。難怪有人會把這場大毀滅矛頭指向天譴,而非自然災害。

儘管所有不幸都齊備,上天也準備好降下災禍,偏偏安普萊的貌美女兒葛麗亞,竟然愛上了這位正直的水利師。到底壞人會不會獲得應有的懲罰?好人能否逃過一劫終成眷屬?隨著本書剩下的頁數不斷減少,緊張程度卻呈反比無限增加,直到你翻完最後一頁為止,你的心跳終於可以停止竄升。

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

讓你感動的宗教探險家:《玄奘西遊記》

有幾個理由是我見到這本書,就非要翻翻不可的原因。當看到封底的一句話,我就了解,我必須帶它回家,我一定要盡快讀完它。

感情上,《西遊記》曾是我私人擁有的第一本小說。儘管國小注音版本刪節了很多故事,去西天取經也只遇到蜘蛛精、金銀角大王兩則。不過,金蟬子轉世的高僧唐三藏、齊天大聖孫悟空、金箍棒、觔斗雲,這些印象一輩子都在腦海裡,成了我幼時幻想的最佳素材。

大學時上過中國民間文學課,教材之一便是《西遊記》,那是我第一次閱讀完整版本的《西遊記》。透過老師解釋,驚異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的「經典」多有趣,詼諧、揶揄、機智、友誼,這本書並不會輸給今日排行榜上任何一本暢銷書。到這時候,我才明白在此之前,我到底粗心糟蹋了多少本經典!

我們已經知道《西遊記》是本神話、宗教小說,內容則多為虛構,事實上唐三藏去西天時並沒有孫悟空的護航,更不會有豬八戒、鐵扇公主或是牛魔王想吃唐僧的肉,當然,最後唐僧也沒抵達「靈山」成仙變佛。但是這本《玄奘西遊記》雖然也有「西遊記」三字,但跟吳承恩所寫的神怪小說內容不一樣。《玄奘西遊記》講述的是玄奘的真實故事,包括誰是玄奘、玄奘為什麼與如何到西方取經,以及他回國後,又繼續從事些什麼樣的工作。

作者錢文忠,是中國最年輕的印度學、佛學與梵學專家。2006年10月,錢文忠受到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邀請,開始在每集節目中講述玄奘的故事。這本書,就是以論壇的講稿為主,再不斷增補、潤飾而成,其中還添加不少珍貴的圖片。

玄奘西遊記》有必要出一本書嗎?對讀者來說,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講幾段有孫悟空版本的《西遊記》內容,但真實歷史上,你對西遊了解多少?玄奘不但是佛學大家、翻譯家、自創宗門的大師,還是有膽識的探險家、文學家、以及外交家。玄奘的紀錄,不但讓我們了解西域到印度各古國的社經真實面貌,也彌補了印度無史書記載的憾事。事實上,古代印度不喜歡記載歷史,而印度的歷史如果沒有晉代的法顯、唐代的玄奘以及明代的馬歡這些紀錄,恐怕印度將會只留下「傳說時代」。

玄奘西遊記》明顯廣泛的借用了幾本重要著作:包括《大唐西域記》以及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,但讓我頗感意外的是,《玄奘西遊記》雖然企圖完整重現一千四百年前的故事,不過卻不吝嗇使用今天普羅大眾聽得懂的話去描述。為了帶讀者重回現場,錢文忠會用很精確(或是說詼諧)的譬喻,簡單到那句話讓你一看就能理解。

玄奘出家八年以後,到了二十一歲才正式受戒,受『具足戒』。如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,只有到那個時候,才是大學本科畢業。」

那麼,玄奘在哪邊受「具足戒」呢?

在鎮江寶華山上有一個寺廟叫隆昌寺,可能是中國唯一沒有佛像的寺廟,而且也沒有山門,只有一扇非常小的偏門,小到什麼地步呢,現代社會裡吃得太胖的人恐怕過不去。這個寺廟在當時好比是『佛教的哈佛』,中國乃至東南亞的好多方丈、住持,都是在這裡受具足戒而正式成為僧人的。」

除了寫得有趣,內容也反轉了讀者對玄奘大師西行的印象。不如《西遊記》記載般輕鬆,唐王並沒有賜唐三藏御弟,反而因為與吐番關係緊張,唐政府頒佈任何人不得出境的禁邊令。玄奘等不到護照核發下來,只好私闖邊界,其實他是偷偷從涼州偷渡出國的。

玄奘也不像《西遊記》或是《大話西遊》演得那般愛碎碎唸、懦弱、膽小,相反的,玄奘似乎比橫越撒哈拉沙漠挑戰人類極限的林義傑還要厲害。他隻身走完沙漠、穿過中阿邊境到阿富汗(只靠皮製水壺和運氣),還見證了當時就高聳矗立的巴米揚大佛。面對不知道多少起的強盜、土匪打劫,他都靠勇氣與大愛感化了對方,甚至讓原先是祆教或是婆羅門教徒的盜匪改信佛教。
玄奘一生都在宣揚佛法,靠著一股信仰的力量,他的耐心與勇氣讓我們感動,他的故事讓人感到不可思義。

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。」玄奘臨終前這樣告訴弟子。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:我願意把我修的這一切回報,給人世間仍然活著的人。這,就是玄奘。


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易中天《品三國》果是品出個滋味

三國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。你或許從不清楚(也不想弄清楚),國祚三百多年的宋朝出過哪些風流人物、英雄事蹟,但你絕對不會不知道三國這九十年間,有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、諸葛亮、曹操和孫權一堆英雄好漢粉墨登場,甚至還能隨口講出赤壁、借東風、三顧茅廬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些典故,這就是三國奇特之處。

以三國為題材的書實在太多了,近兩千年間,能講的題材每個作家幾乎都不放過,近代電腦遊戲、動畫、電影、改編小說更是在全亞洲活躍。問題來了,易中天這本《品三國》,又憑著什麼特別內容一躍成為兩岸暢銷書?甚至於在上海書展辦簽書會時,能在短短四小時內銷售六千多本?

故事要先從大陸中央電視台「百家講壇」的節目講起。這個節目讓學者、專家輪流擔綱主角,以最淺顯的對話方式,與一般觀眾講述中國文化。輪到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時,他先從漢朝開始,然後一路向下講。待他講完三國,易教授已經成為大陸新興的電視名嘴。

品三國》不是一本作者唱獨角戲的書,而是說書式的章回合輯。首先,這書是電視節目的文字版(當然,出版前作者重新潤飾改寫過),所以讀起來味道很像「說書人」在講話,生動又有趣的對白躍然紙上。不像有些愛掉書袋的歷史書,學者過分炫耀專業,處處充斥艱澀考據與難懂理論,反而抹煞了閱讀樂趣。也因是電視對談的文字化,每章節段末不忘賣個關子:「且聽下回分解」。雖然答案就在次頁,但要既然要品三國,不就該如此品嚐嗎?

「品」這個字也用得很好。你讀完後,才知道易中天不光是讀三國,更是抽絲剝繭、細細咀嚼,把三國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自己的推論都包含在裡面,真正在「品」這個時代。於是,你會邊讀邊想、邊讀邊學、邊讀邊回味,沒錯,歷史本來就是許多單一事件的集合,縱的看橫的看才能品出個味。

歷史是很生硬東西,能品出個什麼味?那要看你怎麼品。如果從學術角度品,宛如考古般的解剖事件始末,那肯定是索然無味又僵硬不已。在易中天的文字裡,感受不到壓力,取而代之的是閱讀歷史的快樂。這不禁想起以前歷史所張元老師的課,他從不主張硬背誦歷史事件,而是強調去了解始末。那堂課學到的是戰國與春秋為何以三家分晉當作分隔點、項羽為何有本紀、中國本土怎麼冒出五胡來亂華。當知道了為什麼、當前因後果交代清楚後,你不禁感到:天啊!我那時才知道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學到的,是如此的膚淺、如此的不堪一擊。歷史是去理解、體會,靠背誦與硬記,學到的是死的歷史考古,而不是活的歷史生態。

品三國》的呈現方式也頗富爭議,並不是全部人都喜歡。一派人覺得學術不該以「說書」表達,未仔細考證會影響教育(就像缺乏考證的歷史劇,大家都當真了);但也有人認為,基於學術自由與鼓吹文化的立場,若由此讓大家愛上自己的文化,遠遠凌駕於把死知識放在倉庫裡發霉。

至於《品三國》內容上,各路好漢發出的歧異也不少(尤其是這本幾乎人人都認識的書,誰都敢說上幾句私人見解),直接寫信、上網、致函抨擊內容不實,或是挑明易中天哪裡錯誤的大有人在。關於此,書中也收錄了易中天的一篇回應,其中高手交鋒唇槍舌箭,據理力爭全不相讓,重新呈現當初諸葛亮赴東吳舌戰群雄的場面。

品三國》講的是三國歷史,是以三國志等各種史書、演義小說、專家學者研究為軸,再加上易中天自己的見解而成。如果說《三國演義》是小說、《三國志》是歷史,那《品三國》帶給你的將是兩者混搭的樂趣,告訴你何者是真、何者又是假、什麼可能是真、什麼可能是假。後來我發現,會愛上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,全然是因為易中天就像《CSI犯罪現場》般,細心的揭發與解析幾個歷史重大事件的真相,讓你不斷點頭:有道理!

不過,書歸書、講歸講,三國再怎麼品,三國就是三國。那是一個絕對值得一而再、再而三細細品味的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