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
馬爾他之鷹:唯有靠跩與腦袋才能破案

如果讀者還會質疑經典的魅力,那《馬爾他之鷹(The Maltese Falcon)》就是一個幫忙大家複習經典之作的大好機會。

一部小說的閱讀過程,大概包含苦等與暢快兩種成分,按照功力會有不同比例,有些是苦等多一些,有些是暢快成分多一些。所謂「苦等」,是一種閱讀煎熬,是會在左手指感到頁數快結束時,「才」陸續出現關鍵劇情、角色、證據,而這些冒出來的「證物」,又似乎又跟前面98%的頁數內容毫不搭襯。不過別擔心,這離那該死的結局也沒剩幾頁,順著翻閱終將脫離被凌遲的苦痛。

「暢快」這種成分是你不願放下書的原因,是作者在營造魔幻場域時的吸引力,或是讀者願意稱之為「閱讀動力」。期待下一頁的誘惑,緊湊的劇情讓人寧可憋著等待進廣告時間也不願意停下來。喔,對了,你不必憋著忍耐,閱讀是少數可以不受此限制的娛樂。

若不是經典,你是不會願意等待的。如果是經典,你也無法忍住不翻下一頁。

一個充滿謊言的委託案,再加上五句話裡有四句是在呼弄你的委託人,等於你根本不知道誰(可惡,連委託人名字也是假的)委託你找什麼(是的,你不知道要找什麼)。好啦,就算處境是這麼慘烈吧!想不想知道私家偵探山姆.史貝德(Sam Spade)如何偵破這起懸案呢?答案是:用拍案叫絕的方式偵辦。

從辣妹委託人走進偵探辦公室起,連環效應便開始轉動。原本不過是一個簡單的「尋人委託」,卻演變成折損史貝德合夥人的一起兇殺案,讓他背負殺友奪人妻重嫌。更沒想到的是,這些故事背後,都跟一件古老的寶藏有關係。我們的主人翁史貝德必須解開「馬爾他之鷹」的秘密,不然不僅無法洗刷自己的冤屈,還可能見不着明天的太陽!

史貝德在書中的形象,讓人不禁聯想到(但可能年輕一點)勞勃狄尼洛(Robert De Niro)或是西恩潘(Sean Penn)的那張嘴臉。從頭到尾,分明手頭根本就沒幾張牌,可是就愛表現出信心滿滿,連說話都一副「要就說,不講拉倒的態度」、「老子不稀旱」的態度,這傢伙到底再跩什麼啊?尤其是有些噴飯的對話,身處險境依舊表現酷到不行。不過讀者諸君別忘了,這可是推理的世界,用腦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式,史貝德就是有辦法能扭轉局勢。

六十幾年前(1941年),《馬爾他之鷹》曾被改編成電影(台譯《梟巢喋血戰》),由大師級人物約翰赫斯頓(John Huston)執導(曾導過等電影《紅磨坊》),後來還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,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。裡面瀟灑倜儻、穿著大風衣帶帽子形象的史貝德,由美國傳奇影星亨佛萊鮑嘉(Humphrey Bogart)飾演(如果你老到看過《北非諜影(Casablanca)》,男主角就是「他」),或許可以幫助你想像一下這位後世奉為經典的超級偵探。











北非諜影 電影海報











馬爾他之鷹 電影海報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