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《黑暗元素三部曲(His dark materials)》:黃金羅盤、奧秘匕首、琥珀望遠鏡

這是一套捨不得看完的書。當然不可能,誰能忍住錯過結局,而不繼續看下去,直到東方魚肚白,告訴你第二天上班將會是無精打采的一天呢?

儘管如此,還是值得。

對菲力普.普曼(Philip Pullman)不了解的讀者,或許會想知道,普曼一再被譽為是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英國童書作家之一。在牛津大學畢業後,曾任西敏學院兼任講師,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。直到目前,他仍居住在英國。

由於普曼的父親與繼父都是皇家空軍成員,所以他有機會週遊列國,看到許多不同文化下的生活型態,再加上有個很會講故事的祖父,普曼實在有個絕佳醞釀故事的童年環境。

他被封為「最危險的童書作家」是應該的。儘管普曼出身於一個極度虔誠的基督教家庭,祖父甚至是英國國教派牧師,但他的《黑暗元素三部曲》卻大量詆毀教會,還挑戰教會的基本教義(根本就是推翻),質疑信仰本身的合理性。倘若早生個50年,普曼肯定會被亂石砸死,不然也是掛在十字架上燒掉,誰敢犯下這樣大逆不道的錯誤?儘管從今天的角度看,這本書居然還不是教會的禁書真是一件奇蹟。

那麼《黑暗元素三部曲》好看在哪裡?建議讀者可以從幾個角度看這本書。

身為一個讀者,普曼建構的奇幻世界讓人驚訝。普曼到底是何許人,他如何能發揮奇想,在不可能與不可思議間找到平衡,讓每件事瀕臨合理與虛幻之間,又收尾得沒有破綻?普曼創造了一個完全無法預測的世界,緊湊的劇情處處散發媚人張力!

精靈,武裝熊,塵,一個問什麼都會告訴你的羅盤,一個什麼都切得開的匕首,這些看似無關的東西,竟然都能彼此串聯。故事與故事相連,事件與事件之間互為因果,形成一個場面磅礡的大型舞台,而且橫跨好幾個宇宙。是的。你可以看到作者的奇想,然後徜徉於夢想與現實間,誰又能保證,作者筆下的世界難道不是真的嗎?你會捨不得放下任何一本書。

從科學(萊拉的世界稱為「實驗神學」)角度看,這些幻想真是太有趣了。分割到不能再分割,量子力學,切割出空間,易經算卦、濟慈的詩與羅盤原理其實一致……我猜,物理學家應該會氣死,但是也會愛死這些說法。就像愛因斯坦說的,你知道月亮為何在那個位置嗎?因為上帝把它放在那裡。

從宗教角度看,這無疑是一本充滿對宗教質疑、揭發偽善的一本寓言。不管你有沒有信仰,你總聽過「上帝」(或是萊拉世界的「無上權威」),但是你懷疑過沒,上帝存在嗎?神存在嗎?地獄又存在嗎?如果這些都存在,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祂們出現?如果這些壓根不存在,那麼,我們的心靈將歸何處?我們又憑什麼說我們異於其他生物?只因為我們有武器、大砲?

看完這本書後,你會發現這本書就像是「異教徒的聖經」,所有難以回答的可能答案都在這裡,等待你的挖掘。

很多人把《納尼亞傳奇》、《魔戒》、《黑暗三元素》相提並論,但這三者具備完全迥異的風格。《納妮亞傳奇》講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與朋友友誼,共同對抗白女巫;《魔戒》是一群伙伴對抗邪惡勢力,最後摧毀戒指。而《黑暗三元素》很難講清楚,筆者試過利用「三言兩語」打發朋友,結果發現如果你不看這本書,根本無法體會這故事的曲折離奇啊!這是一本能讓你腦海不斷劇情出現幻象的書……

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易中天《品三國》果是品出個滋味

三國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。你或許從不清楚(也不想弄清楚),國祚三百多年的宋朝出過哪些風流人物、英雄事蹟,但你絕對不會不知道三國這九十年間,有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、諸葛亮、曹操和孫權一堆英雄好漢粉墨登場,甚至還能隨口講出赤壁、借東風、三顧茅廬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些典故,這就是三國奇特之處。

以三國為題材的書實在太多了,近兩千年間,能講的題材每個作家幾乎都不放過,近代電腦遊戲、動畫、電影、改編小說更是在全亞洲活躍。問題來了,易中天這本《品三國》,又憑著什麼特別內容一躍成為兩岸暢銷書?甚至於在上海書展辦簽書會時,能在短短四小時內銷售六千多本?

故事要先從大陸中央電視台「百家講壇」的節目講起。這個節目讓學者、專家輪流擔綱主角,以最淺顯的對話方式,與一般觀眾講述中國文化。輪到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時,他先從漢朝開始,然後一路向下講。待他講完三國,易教授已經成為大陸新興的電視名嘴。

品三國》不是一本作者唱獨角戲的書,而是說書式的章回合輯。首先,這書是電視節目的文字版(當然,出版前作者重新潤飾改寫過),所以讀起來味道很像「說書人」在講話,生動又有趣的對白躍然紙上。不像有些愛掉書袋的歷史書,學者過分炫耀專業,處處充斥艱澀考據與難懂理論,反而抹煞了閱讀樂趣。也因是電視對談的文字化,每章節段末不忘賣個關子:「且聽下回分解」。雖然答案就在次頁,但要既然要品三國,不就該如此品嚐嗎?

「品」這個字也用得很好。你讀完後,才知道易中天不光是讀三國,更是抽絲剝繭、細細咀嚼,把三國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自己的推論都包含在裡面,真正在「品」這個時代。於是,你會邊讀邊想、邊讀邊學、邊讀邊回味,沒錯,歷史本來就是許多單一事件的集合,縱的看橫的看才能品出個味。

歷史是很生硬東西,能品出個什麼味?那要看你怎麼品。如果從學術角度品,宛如考古般的解剖事件始末,那肯定是索然無味又僵硬不已。在易中天的文字裡,感受不到壓力,取而代之的是閱讀歷史的快樂。這不禁想起以前歷史所張元老師的課,他從不主張硬背誦歷史事件,而是強調去了解始末。那堂課學到的是戰國與春秋為何以三家分晉當作分隔點、項羽為何有本紀、中國本土怎麼冒出五胡來亂華。當知道了為什麼、當前因後果交代清楚後,你不禁感到:天啊!我那時才知道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學到的,是如此的膚淺、如此的不堪一擊。歷史是去理解、體會,靠背誦與硬記,學到的是死的歷史考古,而不是活的歷史生態。

品三國》的呈現方式也頗富爭議,並不是全部人都喜歡。一派人覺得學術不該以「說書」表達,未仔細考證會影響教育(就像缺乏考證的歷史劇,大家都當真了);但也有人認為,基於學術自由與鼓吹文化的立場,若由此讓大家愛上自己的文化,遠遠凌駕於把死知識放在倉庫裡發霉。

至於《品三國》內容上,各路好漢發出的歧異也不少(尤其是這本幾乎人人都認識的書,誰都敢說上幾句私人見解),直接寫信、上網、致函抨擊內容不實,或是挑明易中天哪裡錯誤的大有人在。關於此,書中也收錄了易中天的一篇回應,其中高手交鋒唇槍舌箭,據理力爭全不相讓,重新呈現當初諸葛亮赴東吳舌戰群雄的場面。

品三國》講的是三國歷史,是以三國志等各種史書、演義小說、專家學者研究為軸,再加上易中天自己的見解而成。如果說《三國演義》是小說、《三國志》是歷史,那《品三國》帶給你的將是兩者混搭的樂趣,告訴你何者是真、何者又是假、什麼可能是真、什麼可能是假。後來我發現,會愛上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,全然是因為易中天就像《CSI犯罪現場》般,細心的揭發與解析幾個歷史重大事件的真相,讓你不斷點頭:有道理!

不過,書歸書、講歸講,三國再怎麼品,三國就是三國。那是一個絕對值得一而再、再而三細細品味的年代。

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

《燦爛千陽》寫出了戰爭與動亂下,人們的無助與渺小

阿富汗詩人Saib-e-Tabrizi,在十七世紀用波斯文寫下這首讚譽喀布爾的詩:

喀布爾每條街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,
來自埃及的駱駝商隊正穿過整個市集,
月光灑落在難以計數的房頂上,
厚實圍牆擋住沙漠的燦爛千陽。
她清晨的笑靨就像一朵花,
黑暗的夜尤能襯托出她秀澤的髮,
夜鶯婉轉的旋律,
唱誦她生命熱情之歌,
動人曲調,
從她口中吟唱…

這首優美的詩帶給讀者許多想像,也帶給卡勒德‧胡賽尼(Khaled Hosseini)新書書名的靈感。在胡賽尼第一本小說《追風箏的孩子》裡,他用故事成功引起大家對阿富汗世界的關注。故事中,大家看到了友誼、情義、情親和愛,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這句話,深深感動了全球的讀者。這次在《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》中,胡賽尼一改作風,寫一個發生在動盪不安政局下,兩個女人時空橫跨三十年的動人故事。Mariam是富商的私生女,和母親住在鄉下地方。雖然生父能給的實質照顧不多,但他仍願意每週四抽空探望這對母女。每次見面,這個父親總不忘告訴Marism一些故事,告訴她世界有多美好。

世界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完美。Mariam的母親早年曾經有過一次「婚前被遺棄」的慘痛經驗,這事的後遺症對她影響很大。所以她會常告誡Marism要小心男人:「就像總是指著北方的羅盤,男人總是在找女人。」Marism十五歲那年,母親自殺,無家可歸之下,她被迫嫁給一位鞋匠Rasheed。另一位女主角Laila是鞋匠Rasheed的鄰居。一次國內動亂發生火箭誤射事件,Laila的家被直接命中,父母同時葬身在大爆炸中。Laila當時已經懷著男友的小孩,而傳聞男友已經喪身外邦。就在自己落得無依無靠下,不得以只好委身嫁給了自己的救命恩人Rasheed。兩女在同一屋簷下,從勢如水火到成為莫逆之交,這完全是環境造成的「革命情感」。就在大家享受短暫美好時,Laila的前男友突然出現,這才發現多年前的喪身外邦、不得已的婚姻之後,隱藏著一齣像《基督山恩仇記》般的騙局。

Rasheed很快發現太太曾和前男友見面,這讓他非常不高興。一氣之下,Rasheed衝動要把Laila殺死,所幸Marism出手相救這才保住一命,但是Marism卻也意外的殺死了Rasheed…
胡賽尼寫的故事簡潔,平鋪直敘卻充滿感情。讀他的小說,就像聽一個人在說故事,只要起了頭,就不想打斷他,想要一次聽完整個故事。而胡賽尼說的故事,又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、出人意料的地方開始,然後慢慢掀開全貌,用生活、用瑣事,一點一滴刻畫每一個角色。正因為這樣,每個角色才能麼生動,那麼活靈活現,那麼讓人感同身受!《燦爛千陽》寫出了兩個女人的特殊情誼,更寫出了戰爭與動亂下,人們的無助與渺小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女子的悲哀,以及另一個女子不幸,而她們的交集,竟然是這個慘痛的年代。儘管生命如此艱辛,她們從沒有停止奮鬥過,反而在絕望與悲痛中,積極大步向前邁進,勇敢面對這些挑戰。生命如果有意義,就將發生在那一刻。

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沒有對手的競爭: 提高市場障礙的求勝法法則



你知道AMD為何花再多錢都打不贏Intel嗎?沃爾瑪(Wal-mart)如何先在地方市場起家,再打進全美擊敗一卡車的公司?蘋果電腦為何能在PC群中屹立不搖,還能做出迥異於其他人的特色?是的,他們靠的是「提高市場障礙」。

麥可‧波特(Michael Porter)在1979年的經典巨作「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」中認為會影響競爭環境的因素,包含「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」、「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」、「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」、「來自替代品的威脅」以及「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」。這整個學說又稱為五力分析,不可諱言的,這已成為大多數企業內部進行策略分析時的最高指導原則。

但是這五力並不容易懂,尤其是牽扯到複雜的時空、互動、歷史因素,更讓五力分析者為了破解商場的角力關係而傷透腦筋。現在你不必煩惱了,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格林沃德(Bruce Greenwald)提出一個全新策略理論,而且比波特學說更淺顯易懂,那就是你只要專心注意「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」。格林沃德的處方:「提高市場障礙才是最佳生存之道。」

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企業有優勢,例如Intel、沃爾瑪、蘋果電腦,那你的優勢一定屬於以下三種:顧客忠誠高、製造成本低、規模經濟。如果自認你的企業沒有上述優勢,那麼你要留意的就是「效率」;尤其是模仿能力這麼高的今天,手腳非得比別人快才行。

正愁找不到商場制敵的方法?替自己的企業未來感到憂心忡忡?或是想為自己平凡的工作創造優勢?本書是不錯的問題解決指南。從裡面的實際個案分析中,不論你目前在大企業還是小公司、處於寡佔或獨佔事業,藉由淺顯易懂的說明,一定能從中找到許多經營靈感!

隱字書:只有有緣人才能讀得到書裡面的字





你聽過嗎,除了讀者去圖書館挑書,有些書會自己選擇誰才有資格讀它?像是這本「隱字書(Endymion Spring)」,正是這樣的一本神奇之書。這書不但自己會找主人,而且裡面一個字都沒有,只有有緣人才能讀得到書裡面的字。

布雷克與妲可兩兄妹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樣的無字天書(或者說是書自己找上他們的),在好奇心驅使之下,兩兄妹展開一場偵探遊戲,試圖藉由幾位熱心的大人協助,抽絲剝繭解開這本書的奧秘。同時,他們還必須小心翼翼躲過一個神秘角色,這個人一直覬覦著無字天書,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。

作者馬修.史坎頓(Skelton, Matthew)利用其豐富的印刷學知識,以古騰堡與其徒弟為故事起始,帶讀者重返1452年印刷術發生的年代,這是隱字書誕生的時代。接著,又把讀者拉回今日的倫敦,看看兩位小朋友如何利用智慧,解開無字天書中的終極秘密。本書編輯很用心的將兩個交錯年代以不同翻頁邊處理,在相隔五百年間,讀者能輕鬆切換時空,隨著劇情高潮起伏不斷想快看下一頁。

如果你愛書、愛讀書,你不會想錯過這本穿越五世紀的奇幻之旅。

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

我跟你,只有六人之遙

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經驗:收到一封內容很棒電子郵件,就迫不及待加上自己的一些「想法」,然後再轉寄給另外一群好朋友。可是沒過多久,竟然收到一封來自另一位朋友轉寄來的信,裡面不但是同樣的內容,連自己上次的「想法」都未經修改過就被寄回來。世界真小,不是嗎?

每個人在這個地球上僅被六個人隔絕。六度的分隔,就是這個星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美國總統、威尼斯船夫,就算不是什麼名人,任何人都一樣,雨林裡的土人、火地島的居民、或是愛斯基摩人,我都可以在六個人之內攀上關係,這想法很有趣……為每個人開啟一道新大門,連接到另外一個世界!」這是1990年首次上演的舞台劇《六度分離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》劇中人Ouisa所說的名言。這齣舞台劇的作者約翰.桂爾(John Guare),用劇場表達現實生活中人的連結性,認為所有你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,都在「六人之遙」之內。也就是說,著名歌手瑪丹娜可能就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(順位是第六位),或著根本用不到那麼遠。

六人之內,必有熟識

這說起來一點都不玄,沾親帶故真的很簡單。數學家鄧肯.華茲 (Duncan J. Watts)就在他的大作《SIX DEGREES: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》(中文版本《6個人的小世界》由大塊文化出版)描述這種情境,用各種證例證明六人關係的巧妙。美國科學作家布侃南(Mark Buchanan)更在《Nexus: 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》(中文版本《連結──混沌、複雜之後,最具開創性的「小世界」理論》由天下文化出版)中提到,早先華茲和同事史楚蓋茲(Steve Strogatz)的研究。這兩位天才科學家曾經用實體信件作實驗,亂數寄信給不認識的人,要求他們寄給波士頓的某個股票交易員(這人是他們二位的朋友),用以驗證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有多強烈。

這些透過亂數產生並收到信的人,當然不知道這位股市交易員是誰,所以大家都會把信寄給認為最可能轉交得到的人,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,把信交給那位「某個股票交易員」,於是大批信件就這樣轉來轉去,不少信真的都被那位交易員收到了!而且統計下來,幾乎都不超過六封信!

關係維度只有六度

這能不能解釋為什麼自己寄出給A君的信,最後又被B君寄回來?(對了,你沒有收到自己的信被寄回來,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要檢討自己的人緣啦!)只要大家都按了轉寄(如果是強制性的),依據這樣的理論,很快就可以得到「回音」,所以聽起來似乎沒有問題。

不過,實體世界這樣運作的方式,搬到網路世界也符合「六度分隔」的理論嗎?答案非常明顯:是的。

網路不但奉行這樣的法則,這個理論還被擴充到幾個科學領域上,包括最新的「網路科學」和「人際關係學」。

「幸運信」就是個不錯的例子,最近從C君收到了個內容是「這是一封幸運信,你必須在N天之內寄給X個人,否則……」的電子郵件,夾寄的人不小心把「前人」的副本一並寄給我,裡面又有「前前人」的副本,以及「前前前人」的副本,隨便一算就有上百個幸運者。抽絲剝繭後,我把最古早的始作傭者當成散佈種子,把這封信修改一下(改變成你必須N-1天內寄給X+5人之類的)再寄出去給他,看看這封信會如何回到我手中,果然,這次已經不是C君寄給我,而是另一個F君,過程和路徑與前一次也有不同。

如果把這些人以線條相連,會構成如跳棋般縱橫相連的網絡。這個圖(或是說用這種方式表現的圖)常被應用在不同領域上,原因是他們相似度都太高了。社區裡每一個人的親友關聯圖、某間小學學生的親友圖、電腦伺服器的網路連線圖、電力公司供電圖、螞蟻的複雜巢穴圖、都會交通的運量圖,再再都顯示出「六」這個神秘層次。就像當電腦用P2P抓檔案的時候,每次下載的來源中,就有高達14-16﹪的可能顯示這個檔案是來自於你朋友,這真是有趣!
其實大家彼此都認識!

利用網路的特性,好幾個網站也包含了這種實驗功能,像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網站「http://www.orkut.com」。網站功能非常簡單,你只要把自己所有認識的人都邀進來,一起加入這個超級大家族即可。當這些人註冊後,他們又可以邀其他的朋友加入,然後一直接續下去,直到所有認識的都加入……(我猜這就是那位設計者的目標)。

最後,利用譜圖顯示與某人的距離,你就會驚訝的發現跟印度某工程師的關係竟然只隔著四個朋友,和東歐某公爵也只間隔五個人而已。可別先急著拜訪這個網站,為了限制加入的速度和品質,Orkut可是採用會員制的,沒有人邀請你可是無法加入的(不過按照理論,你加入是遲早的事)。

這種奇妙的現象,在設計軟硬體上也很有用處。各種東西的關聯性,如果超過六項時,關聯性便開始產生,結構也會複雜,所以盡量避免超過六層結構;相反的,如果要想溝通一定數量的人事物,達到具規模的宣傳效果,複雜度就要足夠支撐六個維度。看來,網路上愛搗蛋又沾沾自喜的人要當心了,天下一家,小心哪天害到了自己哩!

怪才、偶然與醫學大發現:這是第十八封信

西元一六三二年(明朝崇禎五年),荷蘭鄉下誕生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男孩,他就是安東尼‧范‧雷文霍克。他在二十二歲那年娶芭芭拉為妻,十二年後因妻子過世而續弦,在與第一任夫人所生下的五名子女,也只有一人活了下來,她就是瑪麗亞。這位孝順的女兒在父親第二任妻子過世後,便終生不嫁的侍奉在父親身邊。

雷文霍克所受的教育不高,但是他為人正直,常受到鎮上的敬重。他每天的生活悠閒自在,除了飼養一隻忠心的長毛犬外,還養了一隻會說人話的鸚鵡以及一匹好馬。雷文霍克平日生活的日子很悠閒,雖然他是綢布店老闆,不過從後人的紀錄來看,他可是瀟灑得很,既不忙著拓展事業,也不擔心到底賣出多少匹絲綢,這家綢布店簡直就是開好玩的。

如果你回到古代,走在荷蘭小鎮街頭,那個坐在屋廊下跟鄰居聊天的老伯,或許就是雷文霍克的剪影。這也許正是他高壽的原因,在九十一歲的生涯中,只有專心的思考與研究,不曾聽見他與誰爭執過什麼,或是搶奪什麼東西,要不是他常寫信給皇家學會,可能根本不會有人記得他。

給《哲學會刊》的第十八封信

雷文霍克有許多文章都跟這第十八封信一樣重要,不過這封信的內容,卻大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看法,尤其是肉眼看不到的世界,他給了我們全新的視野。這封信是他本人以荷蘭文所寫(雷文霍克僅懂得荷蘭文),在一六七六年寄給皇家學會歐登伯格,最後在一六七七年三月刊登於《哲學會刊》。

信的內容大概是這樣:「在一六七五年九月中,我發現雨水中有微小生物,牠們在一個塗著藍漆的罐子中活了幾天。而這些生物很小,比水蚤小一千倍以上,而水蚤是肉眼可見的。」

第十八封信,記述了他在一六七五年到一六七六年間觀察的彙整,描述了他所進行的一些小實驗。這段時間中,他不僅用顯微鏡看雨水,還觀察了井水以及海水,這些他稱之為「像胡椒粉」的東西,其實就是細菌。他對微小世界的執著深厚,一生共收藏與製造了兩百四十七具顯微鏡,以及一百七十二片標本片,雖然顯微鏡早就發明了半世紀,他卻是看到微小生物的第一個人。(因為大家都是拿來看「看得見的東西」,比方說虎克看軟木塞等等,他是第一個看「看不見的東西」的人。)

剛開始沒人相信

看到細菌?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,可能沒有人會覺得大驚小怪,因為小學課本裡面就描述過細菌、病毒、真菌等等微小生物,這些生物本來就存在於我們四周。然而在那個遙遠的時代,「雨水中有小生物」簡直就難以置信!就算是當時號稱歐陸科學鼎盛的皇家學院,也以保留的態度表示:「有位綢布商人宣稱他發現了雨水中有成千上萬的微小生物,我們必須透過我們能信任的人,才能確認這些發現屬實!」

透過家鄉教會長老、幾位受敬重的居民所確認,這位雷文霍克所自製的顯微鏡確實看得到這些小生物。直到兩年後,皇家學會顯微鏡專家虎克才證實這項發現,又過了兩年,雷文霍克被受邀成為皇家學院研究員。直到今天,他還是該機構唯一邀請加入的綢布商人,而他的著作比三百年來的任何一位研究員都多!

他利用顯微鏡發現了新奇且重要的大自然秘密,因而震撼了全世界。」他女兒宣告式的將它留在墓誌銘上,她對了,這份震撼與執著,影響的不僅是雷文霍克他自己,還幫助我們的世界向前跨出一大步!

關於這本:怪才、偶然與醫學大發現

飛行簡史:「帶隻牛上去,大家不但看得到,還會嚇個半死!」

一七八二年十一月的某個夜晚,法國亞維農發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,這個突發奇想的創意,改寫了人類兩百多年來的歷史──人類首次能夠飛上天空。42歲的喬瑟.蒙哥費爾(Joseph Montgolfier)老家經營造紙業,因為野雞大學畢業後生活並不順遂,在外面欠了點債,所以這位法學畢業的「大學畢業生」還曾因被追債,在里昂蹲過幾天苦牢。這天,他在家中專注看著英國海軍圍攻直布羅陀的圖片(這也許是眾多男生的嗜好,喜歡看戰爭片或是研究戰爭),發現這個無堅不摧的堡壘,唯有從上方像上帝伸出之手般來向下干預,否則堅強的防禦實在無法突破!

那一年,氫氣(1766年發現)與氧氣(1774年發現)被發現將近十年,當時化學家已經知道,把這些氣體裝在紙袋或是絲質料的衣物中,可以讓東西飛起來。只不過,氫氣製造複雜,而且還具有可燃性,是相當危險的氣體。只不過「知道」與應用還有段距離,「知道會飛」跟製造飛船更沒有什麼關聯。

當晚氣侯寒冷,屋內生著爐火,看著冉冉的輕煙,喬瑟靈光乍現:也許熱空氣也會有浮力?於是迅速用木片搭起了個骨架,糊上紙張(這應該跟中國的天燈很接近)然後放在火爐上方受熱,果然,它飛起來了!

是的,身為中國人或許會瞧不起他們,中國老祖宗不是更要早個幾百年發明天燈或是用風箏載人(如果中國小說中的描述都是真的話),那你就錯了。中國的眾多發明就像火藥般,演化到了爆竹煙火便不肯繼續下去,唾棄「奇淫技巧」一直是中國人沒有理由的王道。古代的思想封閉的中國,每個新奇發明都被隱匿或當作家傳不祕,缺少想像力和獨創性的結果,變成空有突破發現卻無法實際應用,實在值得今人沈思。

反觀西方世界,喬瑟發現這個現象後,馬上寫信給弟弟埃亭(Étienne),迫不及待分享這個奇特的現象。狂熱加上天賦使然,在一個半月後,他們已經造出直徑九英呎,可以飛翔達一英里的巨型「氣球」;隔年四月,重五百英鎊、直徑三十五英呎、體積為兩萬八千立方英呎的氣球終於誕生!不斷的試飛、改進,以及他們兩兄弟不斷鼓吹與公開展覽,熱氣球在當時已經非常受大家的歡迎,法國皇室甚至於安排了場表演,預定九月十九日就在凡爾賽宮當著法王路易十六御前來個飛天展覽。

「帶隻牛上去,大家不但看得到,還會嚇個半死!」哥哥喬瑟告訴弟弟,不過埃亭擔心會有過重的問題,所以堅持還是送隻羊升空,另外妥協性的加上了雞、鴨各一隻。第一次搭載生物的飛行就在皇室與眾多觀眾前正式展開,時間是一七八三年九月十九日。後來,他們兩兄弟(應該尊稱是飛行之父才對)陸續送了不少生物升空,最後才敢送人升空,這個會飛的氣球,也就是我們今日所稱「熱氣球」,從那時候起在形狀和操作有什麼重大變化。人類從此不必再羨慕可以飛行的鳥類,因為人類以可以翱翔在天際間了!

這本書在「飛行簡史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