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

只有十二個故事的《第十三個故事》

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:隨手拿起一本書,眼光不小心被幾個關鍵字捕捉,然後就順著那幾個字一句句讀下去,接著是一行一行、一段一段、一頁又一頁,掉進作者設的局、擺的陣,直接摔入故事的場景。

這時候,四周都變得安靜,你像是坐在小劇場的最前排,看著台上人物即席演出。電光火石、感人肺腑,你的目光有如高效能追蹤式攝影機,跟著主角不斷變換場景,捕捉每位角色臉上的表情。緊張、刺激、感動!是的,你就身處在現場!直到,捷運尖銳的鈴聲提醒你,抱歉,你又坐過站了。

這是《第十三個故事》陪伴我的第三個上班日,也是連續三天坐過頭的日子。

可惡,我怎麼這麼沒有自制力,居然輸給作者的誘惑!儘管這現象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,但作者字裡行間重新提醒了我:作者、書與讀者這三者之間,確實有一種奇怪的絲線相連。當你在閱讀時,這絲線自書頁詭異的向你延伸(就像發芽一樣),直到把你與書本相連;接下來,書本與故事相連,你就像是成功撥接上網,進入另一個異次元空間。

第十三個故事》很快就讓人撥接成功,而且難以下線。

沒錯,說故事是一種力量,聽故事的人往往分不清真實成分有多少。如果說故事的人夠高明,聽者會渾然進入「這故事是真的」環境中。有多少人會抱著「喔不,這本書內容一定都是虛構吧」的心情去閱讀呢?我猜,一定剛好顛倒過來,一但開始閱讀,只要你「撥接成功」,你就會忘記真實性與現實的存在,而且真的、假的在閱讀時又有這麼重要嗎?

書中主角瑪格麗特在父親的古書店中幫忙,從小就喜歡閱讀各種怪書;古書店每天開店的交易並非是主要獲利來源,重要的是每年數次古籍買賣。這工作對她來說十分清閑,每天沒幾個人上門,所以能把大多數時間留給閱讀。她寫過幾篇文章,應該是屬於某種評論其他作家的論文吧,而我猜,那一定不太好下嚥。

另一位主角溫特是一位寫故事高手,年事已高的她出版過很多好書。她不喜歡張揚,低調與刻薄的她,甚至編造身世欺騙記者與書評。溫特名氣很大,但她的書並非是瑪格麗特喜歡的那種「古書」,瑪格麗特向來對「活人作者」沒多大興趣。但這次,溫特破天荒向瑪格麗特發出邀約,希望瑪格麗特幫忙寫自己的傳記。瑪格麗特不明白為何找上她,但是好奇心讓她決定一試……

為了說服她自己的判斷,瑪格麗特決定先做些功課。很不幸的,她挑的第一本就是家中珍藏(讀者別忘了她家是開古書店的)、溫特早期已經絕版的《十三個蛻變與心死的故事》。

瑪格麗特寫到
我讀到第十二個〈美人魚的故事〉之際,開始感到一陣焦慮,一股與故事無關的焦慮在攪動,使我心神不寧:我右手拇指告訴我一個訊息:沒剩幾頁了。這個訊息讓我愈來愈心煩,直到我把書翻過來一看,沒錯,第十三個故事一定非常簡短。」

愛讀書的各位一定不陌生吧!「沒剩幾頁了。」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發生在你所愛的每一本書上?啊,沒錯,真不希望書就這樣結束了!真希望有個盼望的結局!

但瑪格麗特後來失望了:空白!偏偏這一本書裡面只有十二個故事,沒錯,第十三個故事消失了。我想,瑪格麗特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上了溫特的當,下決心一定要讀到那第十三個故事,不管用什麼方法。(好險,看到這裡故事才進行了30頁,左手拇指告訴我還有三、四百頁可以看。為什麼?為什麼?為什麼只有十二個故事?溫特說的真相又是什麼?可惡的Diane Setterfield!)

流暢的故事加上精確的描述,難怪這本書一直讓我在淡水-新店線奔馳、錯過、下車掉頭、錯過……,相信各位也必定難以免俗。借用瑪格麗特看《水孩兒》的經驗,請各位讀者「請先確定坐在安全的地方,否則千萬別讀這本書。」不然,失神從高腳椅上摔下來一定會很痛。

從這裡可以看到瑪格麗特她家的書店,官方網站:http://www.thethirteenthtale.com/

沒有留言: